分卷(54)(2 / 4)
哈哈哈顾珩北本来就不是厚道人,哪里憋得住,怪不得纪寒川特别讨厌他说他漂亮,估计是小时候就总被人拿名字来取笑,雪落,真的太像个漂亮女孩儿的名字了!
纪寒川忿忿:我出生那天下着大雪,叫这个名字不是很正常么。
当然正常顾珩北又笑了好一阵,然后真心实意道,这名字放别的男孩身上不合适,那是他们衬不起,但你衬得起这个名字,这名字也配你。
顾珩北念道:雪落倾城三花艳,钰琮之貌伴卿颜
这是一句形容女孩儿容貌倾国倾城的诗,顾珩北一边念一边笑。
纪寒川捂他的嘴:不要再笑。
好顾珩北用力揉了揉脸,忍住,不笑。
这么闹了一下,这个话题所代表的沉重与伤感终于被冲淡了一些。
纪宁生的本名也不叫纪宁生,他叫沈宁生。
沈兰带着两个孩子从a国回到老家j省,不久后改嫁给一户姓纪的边民,纪家当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的纪壮壮那时候已经十七八岁,智力却只有七八岁,还有个小女儿叫纪苗苗,比纪寒川还小三岁,纪宁生和纪寒川都是沈兰改嫁后为他们改的名字。
顾珩北心道幸亏纪寒川的养母靠谱,否则按照继父家的取名方式,纪寒川要是叫纪川川那就没这么帅了。
那穷乡僻壤里很多管理十分粗糙,纪寒川和纪宁生落户纪家,没人追究沈兰是从哪里来的,也没人管这两个孩子生父是谁,他们作为纪二纪三跟着养母和继父一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纪家有顶梁柱的时候虽然也穷,但日子还不至于过不下去,边民靠山吃山,纪父给人看林场,沈母操持家务之余还养着一个鱼塘,勉强可以养活两个老人和四个孩子。
那时候纪宁生已经上学,纪寒川都是跟纪大玩在一起,纪大虽然智力不足,却不影响生活常识,他总是带着纪寒川进山采菇,两个男孩背回一篓子的菇就够全家吃一个星期。
有两年的时间里,纪寒川觉得他们一家人生活得还是很幸福的。
纪寒川七岁那一年,只等秋天到来去上小学,纪家出事了。
纪大带着纪寒川进山,遇到了暴风雨,两人躲在树桩子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已是天崩地裂。
纪父和沈母在雨夜里出来找两个孩子,遇上泥石流,一起没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大哥是不想出去的,他早上在家里的鱼塘边逮螃蟹,被夹破了手指一直在哭,我那时候虽然没开学,但每天都会看书,我被大哥哭得烦,就拉他去采菇
纪寒川低着头,声音特别低,他不肯去,我说采完了回来我带他去买糖吃然后我们就去了
顾珩北没有说话,手指轻轻地揉挲他的头发。
一切时隔多年的安慰和开解都是没有意义的,纪寒川早就在漫长的时光里调解好了自己。
后来纪宁生辍学了,纪寒川也没能上学,直到两年后纪宁生跟着别人去了遥远繁华的南江,那年纪宁生才十四岁。
我是直到自己出来,才明白十几岁的人要讨一份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纪寒川眼眶有些发红了,我不能想象我哥当年是怎么过来的,他去南江四个月后托人带了钱回来,没有交给爷爷奶奶,而是让那人直接帮我到学校交学费,那个人是拿着报名通知单来找我的。
纪寒川说:你在网上看过的那个报纸,我带着我大哥去打冰,其实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哥那样带着我去打冰的。
如果不是纪寒川说,顾珩北根本无法想象纤细瘦弱,在他眼里甚至有些娘里娘气的纪宁生是这样的。
纪寒川说起纪宁生对他的好:小的时候没概念,出来才晓得挣钱有多难,我后来上学虽然没花钱,但是别的开销也比一般小孩多,我看书快,我哥不停给我寄书,他在城里看到别的小孩有的,也都给我寄回来,电子词典、mp3,给我买很贵的书包和衣服
但他只对我好。纪寒川最后喃喃了一句。
顾珩北大概明白了。 ↑返回顶部↑
纪寒川忿忿:我出生那天下着大雪,叫这个名字不是很正常么。
当然正常顾珩北又笑了好一阵,然后真心实意道,这名字放别的男孩身上不合适,那是他们衬不起,但你衬得起这个名字,这名字也配你。
顾珩北念道:雪落倾城三花艳,钰琮之貌伴卿颜
这是一句形容女孩儿容貌倾国倾城的诗,顾珩北一边念一边笑。
纪寒川捂他的嘴:不要再笑。
好顾珩北用力揉了揉脸,忍住,不笑。
这么闹了一下,这个话题所代表的沉重与伤感终于被冲淡了一些。
纪宁生的本名也不叫纪宁生,他叫沈宁生。
沈兰带着两个孩子从a国回到老家j省,不久后改嫁给一户姓纪的边民,纪家当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的纪壮壮那时候已经十七八岁,智力却只有七八岁,还有个小女儿叫纪苗苗,比纪寒川还小三岁,纪宁生和纪寒川都是沈兰改嫁后为他们改的名字。
顾珩北心道幸亏纪寒川的养母靠谱,否则按照继父家的取名方式,纪寒川要是叫纪川川那就没这么帅了。
那穷乡僻壤里很多管理十分粗糙,纪寒川和纪宁生落户纪家,没人追究沈兰是从哪里来的,也没人管这两个孩子生父是谁,他们作为纪二纪三跟着养母和继父一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纪家有顶梁柱的时候虽然也穷,但日子还不至于过不下去,边民靠山吃山,纪父给人看林场,沈母操持家务之余还养着一个鱼塘,勉强可以养活两个老人和四个孩子。
那时候纪宁生已经上学,纪寒川都是跟纪大玩在一起,纪大虽然智力不足,却不影响生活常识,他总是带着纪寒川进山采菇,两个男孩背回一篓子的菇就够全家吃一个星期。
有两年的时间里,纪寒川觉得他们一家人生活得还是很幸福的。
纪寒川七岁那一年,只等秋天到来去上小学,纪家出事了。
纪大带着纪寒川进山,遇到了暴风雨,两人躲在树桩子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已是天崩地裂。
纪父和沈母在雨夜里出来找两个孩子,遇上泥石流,一起没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大哥是不想出去的,他早上在家里的鱼塘边逮螃蟹,被夹破了手指一直在哭,我那时候虽然没开学,但每天都会看书,我被大哥哭得烦,就拉他去采菇
纪寒川低着头,声音特别低,他不肯去,我说采完了回来我带他去买糖吃然后我们就去了
顾珩北没有说话,手指轻轻地揉挲他的头发。
一切时隔多年的安慰和开解都是没有意义的,纪寒川早就在漫长的时光里调解好了自己。
后来纪宁生辍学了,纪寒川也没能上学,直到两年后纪宁生跟着别人去了遥远繁华的南江,那年纪宁生才十四岁。
我是直到自己出来,才明白十几岁的人要讨一份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纪寒川眼眶有些发红了,我不能想象我哥当年是怎么过来的,他去南江四个月后托人带了钱回来,没有交给爷爷奶奶,而是让那人直接帮我到学校交学费,那个人是拿着报名通知单来找我的。
纪寒川说:你在网上看过的那个报纸,我带着我大哥去打冰,其实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哥那样带着我去打冰的。
如果不是纪寒川说,顾珩北根本无法想象纤细瘦弱,在他眼里甚至有些娘里娘气的纪宁生是这样的。
纪寒川说起纪宁生对他的好:小的时候没概念,出来才晓得挣钱有多难,我后来上学虽然没花钱,但是别的开销也比一般小孩多,我看书快,我哥不停给我寄书,他在城里看到别的小孩有的,也都给我寄回来,电子词典、mp3,给我买很贵的书包和衣服
但他只对我好。纪寒川最后喃喃了一句。
顾珩北大概明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