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蒙毅早早起来,便看到扶苏立在院门前发愣。
  他顺着扶苏的目光看去,也瞧见了门口堆着的一堆堆东西。
  蒙毅命人出来把它们收拾好。
  扶苏已回过神来,转头朝蒙毅一笑,领着蒙毅去看他发现的地方。
  两人一路上遇到不少人,大多欢欢喜喜地迎上前和扶苏打招呼。
  听说他们想要在云阳县建个学宫,都有些好奇:“学宫是什么?读书的地方吗?”
  “对,读书的地方。”扶苏道,“学宫建成了,会请许多饱学之士来讲学,也会请人给孩子们开蒙。小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识字断文,再长大些,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天赋和需要选择自己往后想学的东西。只需三五年,我们县里的孩子就把字认全,掌握一些基本的算术。”
  蒙毅在旁听着扶苏耐心地给人解释,心里也因为扶苏的话起了不小的涟漪。
  以前只有贵族能够识字断文,学问垄断在士大夫以上的阶级手里,底下的人从来不会去肖想读书这件事,在他们看来,能识得几个常用字、学会算几个数,已经是顶有学问的人了。
  到后来周王朝分崩离析,各地涌现不少“家学”,不少寒门子弟也对读书有了念想。
  只是想归想,现实却绝不允许人人都跑去读书,比如你一个种田的,跑去学别人读诗书算什么事?
  人人都想着读书出人头地,谁去种地,谁去打仗,谁去干那些苦活儿?
  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农户的孩子学种田,铁匠的孩子学打铁,士大夫的孩子学诗书。
  大秦倒是有些不一样,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都奉行军功封爵之制,不管出身如何,只要能拿到军功,就有土地、有爵位,能够从平民晋身为贵族。
  而贵族后代如果不思进取、不自立自强,也无法继承父辈的爵位。
  正因为大秦以军功封爵,大秦才人人皆勇士、举国皆精锐,在疆场上无往不利,横扫各国!
  相比对军功的重视,大秦对读书人的培养可谓少之又少,朝中许多文臣都来自东方诸国。
  这些人虽然因为想得到重用而来到大秦,心底或多或少却都有些瞧不起大秦的“没文化”,甚至还有别国奸细趁虚而入想要左右朝廷决定、削弱大秦国力。
  大王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只是如今天下未定,战乱频起,还是憋足劲一口气打下去最重要。
  至于将来如何治理好天下一统以后的大秦,谁都还没开始想。
  蒙毅静立在一旁,看着扶苏犹带稚气的小脸。
  等上前说话的村民欢天喜地地离开了,蒙毅才对扶苏说道:“公子,你是想让全县的孩子都来读书?”
  扶苏道:“可以的话,自然最好。倘若一年有一百个人来,不出三五年,县里就有一百个能识字算数的人。只要入了门,总有人愿意往深里扎根,”他仰头与蒙毅对视,目光澄明而坚定,“根扎得越深,风雨越难摧折。大秦总要有自己的根,不是吗?”
  蒙毅闻言一震。
  是啊,大秦总要有自己的根。
  蒙毅的决心也变得坚定起来:“公子说得对。”
  两个人走走停停,很快便到了扶苏所说的“老子讲经处”,蒙毅命人走到半人高的“讲经台”上试了试,发现果真如扶苏所说的那样声音传得又远又清晰,不必高声说话就可以让底下的人听得清清楚楚。
  蒙毅在周围走了一圈,又和扶苏商量了一番,在心里大致架构出了学宫的模样。
  外面免不了会有风雨,房舍还是要建起来的,这个讲经台则是在有德高望重、学识广博的人过来讲学用时。
  既然要面向全县招收学生,那讲学的地方应该要大、要宽敞明亮,还要有夫子们住的地方、学生们住的地方,这样算下来花销不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