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琳琅想了想,既然郑国公常茂有如此之大的勇气,她便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常茂确是良配。
  这偌大的应天府,偌大的大明,怕是也只有嫁给常茂,才能有她想要的自由。
  徐琳琅心里有了主意。
  徐琳琅吩咐阿筠去寻了针线、绣布和花绷自过来。
  自从回到魏国公府,私下里的时候,除了给皇后娘娘做绣品,徐琳琅几乎是不动针线,如今怎么主动拿起针线了。
  阿筠开口问道:“小姐这是又给皇后娘娘做绣品吗?”
  徐琳琅摇了摇头,笑了笑:“不是。”
  阿筠不再多嘴了。
  这些日子,应天府各贵家的眼睛都紧紧的盯着太子妃的位子,
  眼见这入了冬,应天府的冬天,虽然不至于天寒地冻,却也是让人全身湿冷。
  偏偏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决堤,发了水患,大批百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这些百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一路逃灾,涌到了应天府来。
  黄河下游夏天的时候发了蝗灾,如今,应天府城内,已经有不少秋天的时候就逃灾过来的流民。
  皇上派了钦差大臣去治理两地的灾害。
  黄河下游那里,一入冬,蝗灾自然没有了,苦的只是百姓颗粒无收,朝廷发了赈灾的粮食,不过也是让灾民勉强果腹罢了。
  如此一来,逃灾到应天府的灾民也不愿意回去了,就算在应天府要饭,也比回去强上一些啊。
  长江中下游决堤的事情却是有些棘手,水势汹涌,堤口久久不能堵上,百姓们的家园被大水冲的一无所有,大批流民拖儿带女的来到应天府。
  谁都知道,应天府富庶,这只要来到了应天府,就不至于饿死。
  一时间,应天府内四处可见无家无归的流民。
  随之,城中的偷盗事件多了不少。
  事到如今,赈灾势在必行。
  朱元璋登基以来,虽然也发生过几次灾害,但是并无百姓流入应天府中,多是当地官员主持赈灾。
  但是此次灾情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只能来到天子脚下,希望能够得到天子庇佑。
  皇上已经派了能臣去两地赈灾安抚民心,不过,眼下,应天府内的流民,也是要管的。
  新朝初立,应天府的官员,还没有多少应对这样情况的经验。
  皇上一向想让太子多历练历练,这几年,皇上把诸多政事都交给太子处理,太子都办的不错,皇上对太子愈发的信任。
  在此形式下,倒是平息了皇子们对储位的争夺。
  大臣们也看的明白以后的形势,再加上太子一向颇有威望,众大臣对太子很是拥护。
  如今,应天府的灾民是前所未有之多,赈灾之事,刻不容缓。
  若是耽搁了,在都城之内,都是饿殍满地,难免会民怨沸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