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三朝太妃 第6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檀雅第一幅字开始刻时,宁寿宫的皇太后身体有些不好,再一次开口求了雍正叫十四贝子回来;
  檀雅第一幅字刻到一半时,雍正先召回了在皇陵的诚亲王胤祉,未召回十四贝子胤祯,与此同时,廉亲王胤禩查贪腐大有进展,雍正登基后第一次在朝堂上称赞了廉亲王几句。
  檀雅第一幅字刻到三分之二时,皇太后病重,雍正一连数日侍疾于皇太后病榻前,为慰藉皇太后思念幼子之心,下诏召十四贝子回京,并且将至封为郡王。
  十四贝子回京三日后,皇太后薨逝,檀雅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计,出宫荣养的几位太妃也回到宫中,一并为皇太后守灵。
  那几位出宫的老太妃,最小的成妃也五十六岁,惠、宜、荣三妃年岁更大,只跪上半日便满脸苍白,定嫔身子骨硬朗,倒是好些,却也熬不住许多日。
  雍正体恤定嫔,顺带也减了其余太妃守灵的时辰,满朝文武不知道他的偏心,只以为雍正帝面冷心宽,一时间朝内朝外皆赞新帝“仁德”。
  以小见大,对一国天子来说越是这样的小事儿越难能可贵,至少世人是这么看的。
  雍正越发尝到了甜头,对兄弟们严苛的同时小恩小惠不断,帝位越发稳固。
  第82章
  皇太后乌雅氏孝仪期间, 定嫔直接住进了安寿宫宣妃的院子,宣妃特地给她留了一间屋子。
  旁的太妃便不如定嫔舒坦了,不过每日太妃们和雍正后宫妃子们轮换着守灵, 又有太医从旁看顾, 这些老太妃们身体倒也还算康健。
  皇太后停灵满月,雍正着十四贝子胤祯扶灵前往景陵, 十四贝子既伤心与生母去世,又悲愤不平于他的境遇, 然而雍正之令名正言顺,符合孝义, 他无能为力。
  然雍正此次并不准备将同胞弟弟按死在皇陵,他继位之后, 发现皇阿玛晚年怠症后患不小,许多惠民政令未能彻底施展开, 贪腐严重, 许多老臣教皇阿玛纵容的肆无忌惮,还有八旗弊端, 水患, 边境侵扰, 各地民乱……
  雍正最信任的便是怡亲王胤祥,可胤祥本就有旧疾, 托着病痛在朝堂上帮他,雍正如何忍心?
  他确实不信任老八和十四,但他们某些时候是极好用的, 无论是做挡箭牌还是个不需要心疼的劳力, 端看雍正愿不愿意容他们。
  既不放心十四领兵, 就让他去治水患修河堤, 黄河流域年年治年年有决堤之处,其中门道多了去,最容易让人掐住错处,再派一些亲信明里暗里时时看着,定能办好差。
  这时,雍正便有些可惜胤祜年纪尚小,否则派胤祜当差,与他亲至无异。
  而想到胤祜,雍正便想到在礼部都能想尽办法偷懒的二十,雍正命人回禀胤祎在礼部的情况,他确实聪慧,但是为人太过懒散、不求上进,分给他的差事他都要想尽办法推给旁人,不得不做的事一日就能做好,也要假装做了三五日或者视情况而定拖得更久。
  雍正这样事事严谨认真之人,如何能瞧得惯他,偏也算是眼皮子底下瞧了几年的,舍不得重罚,便命礼部尚书再分配差事时给他定期限,做不好就扣宫里派发的月银以及他微薄的俸禄,偶尔召见还要敲打几句,问他是不是想要随大军去准噶尔平乱。
  钱和安逸享乐的日子,是二十的命门,他最是能屈能伸,对胤祜和二十一满心抱怨,还是不得不老老实实做事,一段时间成长极快。
  便是从二十身上,雍正明白,每个人都有其弱点,只要找准弱点,就能为他所用……
  这些皆要徐徐图之,雍正有心锻炼二十并且日后重用他,礼部确实不适合他,又不能一次将人逼狠了,便先扔他去都察院,让那些有事无事参几本的死脑筋们磨一磨他的性子。
  ……实在不行,让二十磨一磨那些死脑筋御史也行。
  皇帝的生活实在是忙,雍正半点儿见不得别人舒服,若非祖制不能改,连官员门的休沐都想取消,凭什么他一日不得闲,其他人还能休息呢。
  先帝临终前留有遗诏,新帝需得送废太子胤礽一家去郑庄王府好生对待,雍正出于许多复杂的心情,只准了理郡王弘皙带家眷前往郑庄,留下了废太子。
  忌惮有之,还有旁的想法,他还有些许犹豫,然后咸安宫便传来消息,说是先帝二子卧病在床,废太子消极治疗。
  雍正对这个二哥,还是念着些旧情的,原想去探望,但思考一二后便未动,而是派人去安寿宫,让额乐去探望。
  而额乐一人去探望,他无法亲眼看见,便又命人去尚书房召胤祜陪着额乐一同过去。
  安寿宫中,定嫔又来宫中请安,恰巧赶上皇上身边儿的太监传皇上口谕。
  待到人走了,檀雅有些许摸不清头脑,“咸安宫那位,难道病重了?皇上为何召额乐去看望?”雍正做的事儿,檀雅已经不止一次闹不明白缘由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