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德州高产油井(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19世纪的90年代,世界石油行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局。原本,整个世界石油市场,美孚石油垄断程度是在90%以上。
  当时,俄国的巴库石油掌握在诺贝尔财团手中,诺贝尔财团凭借着垄断巴库石油,大约占据世界石油市场的10%左右。这已经大大的影响力整个世界石油产品由美国一家垄断的格局。
  诺贝尔财团大量开采巴库石油,并且打起价格攻势,朝欧洲市场大肆倾销比美孚更廉价的石油产品。不久后,诺贝尔财团和财大气粗的美国工业超级托拉斯美孚石油相比还是缺乏底气。不管是开采成本,还是销售经验。比起美孚石油来说,诺贝尔屈居弱势。
  因为,美孚石油的绝招就是降价。任谁生产出来的石油产品都没有美孚石油便宜,所以,企图和美孚石油对抗的结果,往往就是整个世界石油产品价格猛跌。让竞争对手纷纷破产。
  不过,不久后,诺贝尔和罗斯柴尔德财团结成同盟,从巴库石油建立起输油管道。并且完善了在欧洲各国的销售网络。于是,在欧洲市场,逐渐的形成罗斯柴尔德、诺贝尔共同抵御美孚石油的场景。
  当时,美洲石油基本上被美孚垄断。而世界上探明的石油资源中,也只有俄国的巴库石油能够勉强能够用来应付美洲的石油向欧洲倾销。
  所以,世界石油市场,逐渐形成美孚垄断70%的石油销售。诺贝尔、罗斯柴尔德还有其他的俄国石油商人垄断28%。其余的石油商人在世界石油市场都是无足轻重的了。
  当然,后来一个叫马库斯.塞缪尔的犹太人,发明了储油罐,使得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在石油运输上节省了大量成本。马库斯.塞缪尔因为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关系密切。而当时,罗斯柴尔德正在考虑和美孚石油在全球达成谅解,因此并没有继续展开低价倾销。但罗斯柴尔德却是支持马库斯.塞缪尔的发展。
  塞缪尔没有辜负盟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期望,居然先后在上海、香港、淡马锡、曼谷等亚洲城市建立了分部。不久之后,发展成为一个油轮辛迪加,这个油轮辛迪加就是壳牌公司的前身。
  当然,未来的英荷皇家壳牌的另外一部分——皇家荷兰公司此时还是油轮辛迪加在亚洲的竞争对手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