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7 / 1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杨雄心想,非要撇清了迎儿,才可保得张中立的安全,因而答道:“回禀相公,拙荆的那个使女,性情方正,为人稳重,无事从不出大门一步。”
  “这就怪了!莫非真个漂入汪洋大海了?”知州搔搔后脑头皮,想了一会儿说,“反正都着落在那‘一清子’身上,火速缉捕。”
  堂下齐声答应,分头办事,一面去访全城伤科医生,一面刷印悬赏榜文在十字街头、城厢外、人烟稠密的交通要冲,满浆实贴,顿时轰动了蓟州,家家户户都在谈论着这件新闻。
  事情也巧,榜文刚刚贴出,照山进城,“一清子”三字映入眼帘,大吃一惊;按捺着一颗跳荡不定的心,细细看完,才知道海和尚做下这等没天理的事。但惊惧之余,也不免纳闷,听说潘巧云与他打得火热,暗来暗往已非一日,如何下得了这等的狠心,生生咬下他一段舌头来。
  嗐!照山自责:真相未明,怎好吃准了海和尚是凶手。此事不难水落石出,只看海和尚的舌头便知!
  主意打定,城里的事也丢下不办了,翻身回山,一直来寻海和尚。踏进院子,只见胡头陀慌慌张张从屋里奔出来,拦住他问:“方丈,你老何事?”
  “寻你师父说话。”
  “我师父病了,刚刚睡着,方丈有话,回头我说与他就是。”
  “既然如此,我看看他的病。”
  说着便往里走,胡头陀拦不住,只得由他。海和尚是一早从城门逃出来的,此时只好照胡头陀的话,故意装睡。然而面如金纸,口角隐隐有血痕渗出,看看床前几上有几包药粉,封皮上隐隐有“伤科”二字。照此看来,事情是再无可疑的了!
  照山是奉公守法、规规矩矩的和尚,心里在说:海和尚、海和尚!前世冤孽,你下山的时候,教我撞着,变成“知情”,不可“不报”。唉!当时听我一句善言相劝,何致自惹杀身之祸?
  当时便密嘱寺中和尚暗中看住了凶手,自己向附近磨坊借了匹毛骡赶到城里,一直到县衙门来报案。
  那时候正是皂隶访着一名外号“孙一帖”的伤科医生,说是前一天三更刚过,有人敲门求医,是个道士打扮,因为舌头断了,说话含糊不清,不知姓甚名谁,亦不知因何舌断。孙一帖替他止血配药,弄了一个更次才得了事,临走时那道士酬谢了五两一锭银子。不敢隐瞒,特将银子呈堂。
  这便坐实了凶手确是“一清子”。如今又听照山报案,知州又惊又喜。“照山,你倒是深明大义!”他喊,“来啊,库里发五十两银子花红!”
  “上覆知州相公,”照山打着问讯说,“贫僧不敢领赏,朝廷的法度,人人该守,不足言功。但望知州相公体察实情,佛门败类,只有海和尚一个。”
  “原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海和尚所行不端,是他自己的事,与你等一干素重清规的和尚全无交涉。”知州又说,“为防凶手潜逃,此刻便须逮捕,烦你引路。”
  “老朱!”胡头陀嗔那在寺前卖厚朴汤的,“做生意只顾做生意,为何眼睛老望着行人?你看汤水泼了我一身!”
  “得罪,得罪!”老朱赔笑,自嘲,“我也是财迷心窍,若是祖上有德,发现了那个什么‘一清子’,立刻便有一笔小财好发。”
  胡头陀心中一惊。“什么‘一清子’?”他问,“何以一见生财?”
  “咦!这么满蓟州沸沸扬扬的新闻,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说与我听听!”
  “那‘一清子’是杀人的凶手,杀了管牢的杨节级的娘子。到处贴着榜文,悬赏捉拿——”
  话还不曾完,只听“仓啷”一声,胡头陀手中的汤碗,掉落在地,摔成数片。他倒也有急智。“你的碗好滑!”他问, “值几文钱?我赔你。”
  “老主顾,哪个要你赔!你再买一碗吃就是。”
  胡头陀一面吃厚朴汤,一面打主意:海和尚捉将官里去,自己也脱不得干系,不如救他一救。
  转念一想:倘或告知海和尚,他一定央求结伴同逃,拒之不可;带他一起走,却是个绝大的累赘。受命报晓本无大罪,这一来反倒是明知故犯,不妥,不妥!
  于是胡头陀打定了私自潜逃的主意,悄悄掩回海和尚的住处。正好他睡着在那里,胡头陀别样不偷,只偷了他的一座赤金打造的佛像,揣在怀中,溜之大吉。
  须臾,照山带领公人到达,瓮中捉鳖,手到擒来。海和尚苦于开不得口,只将一双眼睛闭了,任凭带到堂上。
  “你如何逼奸不遂,杀了杨潘氏?”知州拍着惊堂木喝道,“说!”
  海和尚大惊失色,一双眼睁得老大,“啊,啊”地吼叫。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