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土地里[1950] 第2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家都曾年轻过,也曾经幻想过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困难的时候,曾经也质疑过为什么生活这么苦。
  那都是遥远的过去的记忆和感情了,现在回忆起来简直像是上辈子的事情,恍然间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人到中年了,外面房间里,家里的老人在外面骂着孩子。
  门外,小儿子在喊:“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
  大女儿回娘家了?
  汤婶走了出来,就看到大女儿抱着小外孙女走了进来。
  她正高兴,擦了擦手,下一秒她脸上的笑就消失了。
  “你的脸怎么了?”
  大女儿脸上一大块淤青,还破了皮。
  “他又打我。”大女儿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妈,我不想回去了。”
  汤婶把人带到屋子里来,又气又心疼,忍不住数落道:“你要是不回去,大家真的笑话死你,不要说这种话,女人谁不是这样过来的?我年轻的时候挨的打更多。”
  大女儿哭得更厉害了,把旁边院子里的奶奶吵得过来了,一看这个场景,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小外孙女也跟着哭了起来,汤婶只能把婆婆送回去,然后又回来听自己女儿说到底怎么回事。
  “还能是怎么回事!他在外面喝了酒,回来就骂我是下不出蛋的母鸡。”
  那男人回来的时候,她正在伙房里煮饭,对方一脚就踢在了她的后背,又骂她是□□,是下不出蛋的母鸡。
  汤婶叹了一口气,原来又是因为她女儿没有生儿子的事情。在汤婶看来,这件事的确是她们理亏了。
  汤婶道:“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等你以后生了儿子就好了。”
  可她晚上,汤婶看着旁边的女儿,她的眼睛哭肿了。
  汤婶突然意识到,她的女儿现在和胡寡妇的女儿平安差不多大,平安……她还记得上一次看到平安的时候,她那种快乐的样子。
  汤婶想起了胡寡妇这个女人。
  胡寡妇从来不多语不多言,可她把女儿送进了城里。
  她还记得,当初平安那个小丫头才七岁,镇上也就一个私塾,里面能去读书的要么是地主家的,要么就是父辈是读书人,私塾的先生是个老学究,根本不愿意收农民的孩子。
  胡寡妇想要送平安去私塾读书,光这一个事情,镇上就不少人觉得她是疯了,且不说那先生根本不收农民的孩子,就入学的学费,她一个寡妇怎么拿得出来?
  她当时还去劝了胡寡妇,平安一个女娃娃,读书识字也没用,她当时真的觉得胡寡妇没有必要那样做。
  那个时候,还年轻的胡寡妇固执得很,卯着劲愣是把平安送进去了。
  而现在,平安进城了,人人都知道,这个姑娘前途大得很。
  汤婶看了看自己的大女儿,对方还在哭,汤婶觉得她和自己年轻时一模一样。
  汤婶突然有些后悔,当初她要是和胡寡妇一样让自己的女儿去读点书该多好。
  胡寡妇晚上睡不着觉,想的依旧是汤婶她们的事情。
  她曾经也是那样一个中年妇女,和汤婶她们差不多。
  她坐了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