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零搞科研[系统] 第18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仅有的几次打交道,它瞧着,大杨村的知青可是个个人才,不知道打哪搜罗来的一群“神仙”,还都分到大杨村。
  孙梦毓身子一僵,是哦,村子可还有知青呢。
  嘶,那些知青都不能用不听话来形容,得用癫公癫婆描述,奉行准则一个字——闹!一旦发生令他们不满意的事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闹再说,至于自己有没有道理,不重要。
  这么一想,孙梦毓认为自己更得回去,那些知青各个都是定时炸弹,别这头她给人拍胸脯言之凿凿的承诺,那头人给折腾完了。
  脸都得打肿。
  卫博宁忙说道:“不用不用,不需要赶这么急,人还得好几天才能到。”
  孙梦毓说:“没事,反正早晚我都得回去一趟,我给村里造台机器,本来抽空就需要送回去,这不巧了,一趟的事。”
  卫博宁的关注点却在“造台机器”上,好奇的问:“什么样的机器?有什么用?”
  孙梦毓解释道:“是工业烘干机,动力来源是电和煤。”
  卫博宁知道烘干机。早在五十年代,国内就开始应用烘干原理,之后开始遍地开花,如今已在多个行业普遍应用,例如医药行业、粮食行业、食品行业、化工行业、纺织品行业等。
  因为应用普遍,它不是多么稀奇的东西,但卫博宁还是问道:“那你的烘干机性能如何?”
  烘干机的烘干效率主要和物料的干湿度、热源的选择有关,因此不同产品烘干效率各有不同,以1kg物料衡量,工业化工的烘干效率有20%左右,粮食的烘干效率则会高一些,大概30%。1
  机器制造出来肯定需要测试才能确认成功,孙梦毓自然试验过,但她主要目的是为了烘干红薯粉,再加上手边资源有限,所以只试验了红薯粉,试验的红薯粉是孙长平给她带的,其实带的是酸辣粉,给她吃的,但为了确认机器性能,只能忍痛拿出来一部分去做实验。
  测试种类单一,测试手段简单,结果不具备普适性,只能作为参考,但给大杨村的工厂用足以。
  孙梦毓回想下当初的测试结果,说:“我做出来的烘干机不是大型机器,一次性最多放进去50kg物料。”
  甚至担心如果设计复杂,大杨村人不会操作,孙梦毓还简化了使用流程。
  它是滚筒型烘干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动力装置和烘干室。动力产生热空气,风机送热空气进烘干室,烘干室里放物料,滚筒内均布分布抄板器,抄板器翻动,令物料均匀分散与热空气充分接触。
  为了安全,孙梦毓设计的烘干是自动式,除了在加物料阶段需要人手动操作外,从烘干到出料,全都是机器运行。毕竟热能的威力可不容小觑,充满热空气的烘干室,长时间高温,滚筒壁都会滚烫,哪怕做成双层防护,都会有一定危险。
  最主要的是哪怕大杨村人愿意干燥完成后手动铲料,孙梦毓都不会允许。一打开烘干室,喷涌而出的热量,不说把人烤熟,烤个七分熟还是没问题。
  但凡一个马虎,就得丢命。她给设计烘干机是为了加快工作效率,让大杨村工厂更好发展,可不是为了让人送命。
  “我主要用来烘干红薯粉,所以只测试了红薯粉,效率嘛大概50%。”
  卫博宁眼睛一亮,“这么高!”
  孙梦毓震惊,不是,这还高呢?
  因为手边缺很多零件,哪怕让机械厂师傅手搓,还是缺东西,因此孙梦毓设计时简化再简化,抛弃很多功能和性能。
  用五三的话说,她设计的烘干机是“乞丐版”、“傻瓜式”。
  卫博宁肯定的说:“真的不低,现在唯一不确定的是50%只针对红薯粉,还是其他物料都不低。”
  孙梦毓说:“没办法,我手边没那么多用来测试的物料。”
  目的不是太单纯,她没好意思麻烦厂里。
  卫博宁说:“好解决,可以去找厂长,让周厂长给提供些物料,试一下就知道。”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明显,孙梦毓没去找的原因,卫博宁很快想到,于是补充道:“烘干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果你设计的机器效率很不错,对机械厂来说是又多一个支柱产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