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12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前的大明村、大明乡,还有上白村、下白村,现在通通属于大明镇管辖,有一位副县级官员在那里治民。
  能有这种待遇,纯粹就是因为龙兴之地。
  朱国祥出舱站在甲板上,猛地看到一条小河汇入汉江。
  多年前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
  他和儿子就是顺着那条小河,衣衫褴褛走到汉江边上,并看到江面有船只和活人。
  船只前行,两岸景色倒退,仿佛时间也跟着回溯。
  当初大明村更下游的地方,居然也有零星百姓居住了,荆棘丛生的江边荒坡,变成一片片茶园和桐油林。
  朱国祥拿起望远镜仔细观看,在一处茅草房旁边,还看到用来培植香菇的木桩。
  他忽然笑得很开心,这是他传授的技术,此地百姓一直使用着。
  第1137章 重游故地
  虽然是临时改变路线,但本地官吏也已经知道了。
  毕竟近千人的队伍过来,吃喝拉撒都需要提前准备,已有快船先一步出发跑去安排。
  官员们大概听说了太上皇的脾气,知府和县令全都留在各自衙门办公,同时又派遣心腹到大明镇时刻等候。
  船队一到,这些心腹立即回府城、县城报信。
  大明镇的码头很小,已经提前半个月清场,不准来往船只久留于此,避免太上皇的船队到了没地方靠岸。
  这是真正的扰民,镇上许多生意都没法做了,以至于朱国祥看到的大明镇有些冷清。
  派驻了品官来管理的镇,目前全国仅有二十七个。除了大明镇之外,其余全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镇长的正式官名为镇监,有从七品和正八品两种。
  大明镇的镇监,便是从七品,叫做史济之。
  他听说船队来了,连忙冲出办公室,带着一群属吏到码头迎接。
  其实吧,正式吏员也就三个,其余皆为白役(临时工)。
  正式吏员必须由上级部门批准,并层层上报到吏部造册。比如县衙的正式吏员,就必须通过府衙(或州衙)吏曹的考核,再层层上报到吏部。
  而县衙的非正式吏员,县衙吏房就能搞定,州府官员一般不过问。
  即便是等级相同的吏,如今也分出了清浊高下。他们自己分的,朝廷并不承认。
  中央阁、部、院、寺的文吏们,就称自己是“儒吏”,看不起其他各级衙门的吏员。这些人往往具有秀才功名,屡次不能中举才去考中央吏员。甚至还有少数具备举人功名。
  省、府、州主要部门的文吏们,则自称为“经吏”,也看不起其他衙门的吏员,其中拥有秀才功名之人也极多。
  此类分级,还有很多,已经形成了歧视链。
  书吏、学吏、典吏、攒吏什么的,一大堆自封的非官方称谓!
  名称越文雅,就越靠近歧视链的顶层。
  “太上皇回乡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