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走到大帐门前时,李明夷脚步忽然顿住。
  谢照横目瞥他一眼,视线慢慢向周围转动,似乎也敏锐地察觉到某种异端。
  “怎么?”领头的士兵掀开帐帘,见他停在门口迟迟不前,不由催促起来,“你们先进去,在这里候着。”
  李明夷收回疑窦的目光,迈步进入即将审判他的营帐。
  刚才不知是否错觉。
  他总感觉有抹格外肃杀的目光暗暗落在自己身上。
  眼下还有更让他不解的事,趁着等待的空暇,李明夷索性直接问谢照:“为何郭公会在河东?”
  要取河东是为了拿下潼关,这样的战术思路连他一个外行都能想通。但他想不明白,皇室已经迁都长安西北的凤翔,郭子仪却另起兵路,意在潼关,难道是打算按燕兵原来的路线,从潼关西进长安?
  可潼关右边,还有个洛阳。
  现在长安、洛阳两都皆在燕兵手上,潼关位于正中的位置,如果唐军将主力压在这里,就算顺利进驻潼关,不也是腹背受敌吗?
  似乎看出他的疑惑,谢照徐徐一笑,将腰刀撂下。
  帐中正好有面绘制中原地图的羊皮屏风,他腰身笔直地站在屏风前,目光聚焦在其中某处。
  “李郎还不知道吧,王思礼将军已从凤翔往长安,现在就驻在武功。”
  李明夷循着他的视线看去。
  在简略为一笔一划的军事地图上,几个重要据点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
  谢照提到的武功背靠凤翔,位于长安西侧;而朔方军此行的目标潼关则恰在长安东侧。
  如此一来,唐军此次收复长安的排兵布阵就十分清晰明了。
  计划顺利执行的话,留驻长安的燕军团就会被左右两支唐军包抄,失去与其他大部的联系。
  这种双线出击的战术,无疑是为了针对燕骑兵的高机动性。
  一年前,安禄山能够顺利在短时间内向西一路平推,除了倚仗本身就凶悍能打的曳落河勇士与同罗骑兵外,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着兵种优势。
  擅长骑射的燕兵乘马来到辽阔平坦的中原地带,其常年在北地苦寒中磨砺出的敏捷速度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以步兵作战为主的唐军,根本追不上四条腿的大马,再加上对燕兵的机动战术不熟悉,才一再吃了大亏。
  吸取无数的血泪教训后,这次唐军改变了以往试图以人头数打败兵种差距的策略,选择双锤出击,关门捉贼。
  驻扎在武功的王思礼部会从长安西侧进攻,同时肩负着护卫凤翔的职责,进可攻退可守。
  而正准备从河东郡出发拿下潼关的朔方军,则将从东路杀去,配合友军共同夹击。
  比起随时可以撤回凤翔的武功唐军,要深入长安、洛阳两大燕兵军团之间的潼关一锤显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退无可退。
  曾经的两都,现在已成为两处狼穴。
  可不入狼穴,焉诛狼子?
  郭子仪这是把朔方军压在最危险的位置上,亲自上阵指挥,必要夺回长安。
  见李明夷神情隐然震动,谢照便知道自己不需多言。那颗聪明的脑袋应该已经能想到,他被带来这里的真正目的。
  片刻,门外传来卫兵的脚步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