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他口中的重任指的无疑便是收复长安的使命。
  听他这样一说,李明夷也很快明白:“此次挂帅的是郭公?”
  赵良行一边在药炉前坐下,亲自看管火候,一边点头:“圣上已命郭公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出兵河东,也是郭公的提议。”
  这一点李明夷倒不意外。
  郭子仪为人算得上平易近人,但指挥风格却相当强硬果决,如果不是他亲自筹谋的收复计策,即便是哥舒翰的建议,也不能轻易说服他将自己的部下压在最危险的潼关。
  说到此处,剩下的疑惑似乎也有了答案。李明夷转目打量一眼正忙碌着的军医处,没有看到几张认识的脸,更多的则是被西北风沙吹砺出的粗犷面孔。
  他收回目光,看向身前身着军服的赵良行 :“这么说,赵公也是被调任来的?”
  闻言,对方先是长叹一声:“潼关兵败,老夫侥幸苟活下来,本已无颜再见父老。没想到郭公竟亲自致书,赵某何德何能啊。”
  即便是从军多年的军医长,回忆起数万同伴牺牲的那场血战,也难免露出一抹悲戚。
  他很快收起伤感,眼神更添钦佩:“此次是朔方军首次行军关中,郭公特托我随军而行,为的便是百密无疏。”
  也难怪赵良行没有跟随参加过潼关一战的老将领王思礼,反而出现在朔方军军营中了。
  朔方军深耕西北,在过去几十年都算是寂寂无名,更谈不上受重用。此前的行军至多也就是出击河北,完全没有参与过潼关战役。而后第一次收复长安的作战,也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外。
  行军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中原幅员辽阔,潼关与大西北几乎是两种气候风貌,为保证将士们以最佳状态行军,熟悉本地疾病的军医就显得弥足重要。
  李明夷下意识看向自己被铐住的双手。
  看来此次郭子仪特意将他安排来河东郡,除了接受哥舒翰的委托,也算是一种物尽其用。
  顺着他的视线,赵良行很快也注意到那道铐链,想起此前听到的一些风言风语,料想到对方的处境不会好受。
  身为长辈和长官,他自觉有义务劝导两句,苦口婆心道:“军营里赏罚分明,此前也有不少弃暗投明者。郭公愿意将你揽于麾下,便是看中了你的本事。以郎君的才干,一定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切莫灰心丧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