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现在看来,“多情风流,富贵公子”用来形容萧行简却再也恰当不过了,这给斐玉带来了极大的维和之感。
  “师尊您近日里可还好?”萧行简仿佛没有察觉穆寻的不满,他笑着向穆寻行礼,随后目光灼灼地盯着斐玉瞧,忽而笑道:
  “这个小师弟好眼熟,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斐玉一怔,看向老师穆寻。
  穆寻脸色不佳,方才还充满慈爱地一双眼睛变得极为犀利。
  斐玉不由回忆起初见穆寻时,他欲叫五徒弟萧行简来与自己见面认识,却被仆从告知对方下山办事去了,找不到人。
  那个时候,穆寻面色平静的淡淡道:
  “他若事了,自会回来。”
  那时斐玉就隐隐察觉了穆寻平静表面之下的不快与无奈,现在看来,萧行简虽然回来了,也没让穆寻开颜。
  斐玉记得书院里的规矩有这么一条,如果请假,必须向书院监院和斋舍监督报备,准假给牌了才行,而且请假外出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天,经常请假、越期不归、假满不回都会被书院开除出去。
  这么一看,近三个月里萧行简都下山七回了,也没告诉山长穆寻,现在堂而皇之的冒出来,穆寻能不生气吗?
  也不知道这对师徒间到底有什么故事,斐玉暗道,如今拜师礼成,他已经是穆寻的徒弟,萧行简的师弟了,但凡有什么事儿,他也必须力所能及的帮衬。
  只是此时斐玉不好多嘴,老老实实的对萧行简躬身行礼,道:“斐玉拜见师兄,初次见面,失礼之处,还望师兄海涵。”
  “哎,师弟太客气了,你别怪我太忙,连这等大事都迟到一步,师兄心满意足了。”
  萧行简挑眉一笑,他向前一步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伸手捏了捏斐玉的脸蛋,高高兴兴道:
  “这么多年来师傅都不肯收徒,我也不能摆摆师兄的谱,现在好了,终于有个贴心的小师弟了。”
  说到这里,他放下不规矩的手,向穆寻问道:“老师,行简给您贺喜啦,这关门弟子终于给您千挑万选地选了出来啦!”
  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就是萧行简,他这话一出来,在座的教谕学生,各个都露出震惊之色!——哈?关门弟子?
  第14章 第十四回
  所谓关门弟子,指的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在这之后便收山不再收嫡传弟子了。
  作为最后的弟子,相较于之前所收,老师往往会对他倾其所有,将毕生的本事都交与于他
  因此,关门弟子大多都会成为老师的衣钵传人,不仅是老师最为疼爱重视,关爱照顾,在众位弟子中地位也最为特殊。
  自穆寻执掌岱殊起所曾教授过的学生难以计数,可以说,只要是曾在书院读过书,听过穆寻的课的,都是他的学道弟子,在外称呼穆寻一声“老师”也不会被嘲笑。
  而曾入学天乾堂的学子们,因受穆寻指教最多,按学界的传统,便可称自己为穆寻的入门弟子。
  当今仕林还有两位名士与岱殊齐名,这二人尊崇“达则兼济天下”,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广招学生,传授本道,收徒也严守规矩,但凡收徒便要行拜师礼广而告之,再从这些拜了师的入门弟子选人收为入室弟子,进而再择嫡传。
  一年年累积下来,他们的弟子门生可以说是遍布朝廷上下,而被有些人戏称一句“某党”。
  但人人皆知,穆寻与他人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穆寻不在官场,二是穆寻只收嫡传。
  不在官场,“穆党”就成不了气候,只收嫡传,如今的“穆党”便仅有六人。
  也许便是这少才稀贵,读书人提到穆寻的弟子们,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叹上一句,难怪呢,他毕竟是穆寻的嫡传弟子啊,可见这一身份是多么的受人追捧。
  可现在,萧行简却说,今日这个小孩子不仅成功拜入穆寻门下,还成为了他的关门弟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