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缺粮啊缺粮(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接近五万的俄军龟缩在双城子与海参崴要塞,要想攻克,将会付出极大的困难。
  东线战场的形势相当明确,那就是俄军固守双城子与海参崴要塞,凭借外部援助死死支撑着。
  而西线,日林斯基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缺少物资,尤其是粮食。
  没有军械装备,顶多不发动大型战役,但是没有粮食,这是要饿死人的,关乎到人心安定与否。
  在伊尔库兹克周围,云集了两百多万人,其中有无数的难民,难道真的让这些难民就此饿死,眼睁睁,不伸手拉一把?
  日林斯基无比的憋屈,一把大火,一场大骚乱,结果把整个伊尔库兹克的战略储备都弄没了。
  欧俄毕竟离这里太远了,只依靠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能力根本就无法满足这场战争的需求,之前又没有什么储备,况且从西伯利亚到远东,都是贫瘠之地,根本就无法出产各种物资,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沙俄一厢情愿构建的以农业与采矿为主的虚幻之地。
  李安生很清楚到了后世,许多俄罗斯人因为在西伯利亚等地生存不易,生活成本高,都选择回到欧俄,要不是俄罗斯在国家政策上作出了许多动作,不然的话这里会变成无人之地。
  中国军队毫不留情的攻略各地的村镇,杀人放火,更加肆无忌惮的烧毁对方的房屋,就是为了制造大量的难民,制造沙俄的窘迫。
  等到冬天来临,这些人必定会给全部冻死,要想保住性命,那就要回到欧俄去想办法。
  这也是在变相的削弱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战争潜力。
  没有了人口,沙俄如何征集人力,如何补充兵员?
  东北军执行起这些相当残忍残酷的行动起来,没有丝毫的犹豫,战争天生就是残酷的,不存在人性与悲悯。
  他们许多人都跟俄国仇深似海,他们的亲人都平静的生活着,却给俄军肆意的杀戮驱赶,从故土赶走,所有的辛勤创造的财富都给夺走,那种悲伤,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由于仇恨的支撑,他们挨过了东北军各种残酷的训练,成为了一支支的铁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这些俄国平民,也是他们的敌人,他们是潜在的俄军兵员,也为俄军提供着各种物资与劳力。
  李安生的这个绝户行动迅速的推广开来,各军在不断的烧杀抢掠,制造灾难,屠杀。
  战前从西伯利亚到远东,有总共五百多万的俄罗斯人,但是开战后,随着消耗与萧条,不断的有俄国人死去,逃回欧俄,人口已经不足四百万人。
  李安生的目标,就是要将这片庞大土地上的俄罗斯人变成零,这里将是中国的国土,容不得什么俄罗斯民族做少数民族,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但是不需要俄罗斯这个民族。
  日林斯基看到满目皆是难民,心头如同火烧一样,睚眦欲裂。
  粮食,上哪找这么多的粮食。
  西伯利亚是个粮仓,俄国在东方主要的人口基本都集中在西伯利亚,日俄战争之后,西伯利亚的粮食产出还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向欧俄略微供应部分,但是近几年的情况就很糟糕,除了勉强能够供应俄军,就没有能力运到欧俄去了,而开战后,则更加的悲惨,要从欧俄运粮食过来——从中国进口大量粮食的通道关闭了。
  东北现在找到了合理的借口,管制了粮食出口,凡是给发现有哪个国家的商人在东北进口了粮食立即转运到海参崴的,以后永远都取消购买资格。
  现在李安生在海外的农业恐怖主义大军迅速的扩张,早就超过了十万人,他们一年到头的想方设法在各个粮食产地进行农业恐怖主义,使得整个世界粮食产量出现了迅速滑坡。
  谷贱伤农这回事情在中国永远的都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中国的粮食产量在飞速的增加着。
  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大国,甚至中国的面粉、面包等经过加工之后的粮食产品都开始大规模的远销欧美,其他国家的面粉制造成本很高,主要的粮食大国中国整体成本就低。
  现在的粮食是卖方市场,许多外国粮食商人都在眼巴巴的等着中国尤其是东北的粮食运到港口,有多少要多少。
  东北与德国约定的粮食换取援助也在稳步的实行着,在德国的帮助下,自去年以来,东北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教育等都在不断的飞速发展。
  有粮食就是好,能够支撑工业建设。
  反观农业大国沙俄,反而因为需要向西伯利亚运输大量的粮食,使得自身的工业体系也受到了影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