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1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本书籍的雕版,往往出自一人之手,文字风格统一、美观,行距、间隔规整。印刷完后,如果想重印,拿出雕版继续印就是了,古代甚至有使用了几百年的雕版。
  但活字多半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新旧参差不齐,文字大小、风格不一。印刷完一版后,字拆掉了,重印起来很不方便。
  在印刷前审稿时,雕版印刷也很有优势。
  审稿人拿着雕版对照原文即可,非常便捷。
  活字印刷则不行。
  首先,定稿时从上万个字里面检索出相应的汉字就很麻烦,排版也很丑。
  清末民国时,因为报纸每天都有新内容,用雕版不划算了,于是改活字印刷,但字形大小、排版出现了很多问题,阅读体验很差。
  而且,在装完活字待印刷前最后一遍审稿时,字形是反的,审稿耗时漫长,极其容易出错。
  最关键的是,活字印刷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识字的工人,成本极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决定了雕版印刷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墨水主要是水性墨,油性墨品种很少。
  水墨用雕版印刷,非常清晰、完美。
  但在活字印刷时,泥活字还好,金属活字(铜、铅)与水墨的亲和性不好,印刷不够清晰,但雕版印刷则没这个烦恼。
  所以,不要觉得古代人是傻子。明明有了一整套活字印刷术,居然舍弃不用,还在雕版印,都是有原因的。
  活字印刷真正适合的其实是西方。
  字母数量少,制作、找寻容易,而且他们有油墨……
  “朕有一法,或可提高印刷效率。”邵树德看了一会后,突然说道。
  活字印刷,他曾经提过,工匠们也花费巨大代价制作了一批泥活字、一批铅锡合金活字——后者用了几年时间,花了十多万缗钱,简直离谱,连他都觉得贵,就别提民间了。
  往好里说,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各有优劣”,实际上么,目前很少用活字印刷,这钱多半浪费了,算是买个教训吧。
  “请陛下赐告。”少府中尚署丞陈兴云说道。
  “可否制作一种蜡纸,用铁笔书写文字于上,再用浸透了油墨的推子推着印刷。”邵树德问道。
  其实,这也是一种雕版印刷。只不过写字比雕刻快,油推子推着印刷效率也更高。
  邵树德上小学时,他有个老师就是用钢笔在蜡纸上写字出卷子,然后自己一个人推着印刷,印完后发给学生们考试。
  甚至直到初中一年级时,仍是如此,直到学校买了激光印刷的机器。
  “陛下稍待。”陈兴云是进士,能了解现有的印刷工艺就不错了,技术创新是很难的,这事还得找工匠,于是他喊来了奚超、奚廷珪父子。
  他们是易州人,制墨匠人,在当地小有名气,被举荐到了朝廷,为少府录用,负责一部分印刷、制墨事务,算是工头了。
  “陛下。”父子二人一齐行礼。
  邵树德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奚超想了想后,道:“或可一试。”
  邵树德大喜,旋又问道:“有没有办法制作一种油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