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7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即便如此, 大家仍是分了高低的。
  比如遇到身着浅绯色的五品官路过时,如他们这样着深绿或者浅绿的六品和七品官便要主动行礼问好,但是若遇到身前补子为兽的武官时,他们这些补子上是各种鸟的文官又会对其非常不屑,几乎不会主动打招呼。
  谢良臣之前骑在驴上,而文官多是坐轿子, 因着天色尚早,别人没看清他官服上的图案,还以为他是武官, 因此几乎没文官主动招呼他。
  至于那些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官,见他骑着个小毛驴, 实在没一点威风,又不屑于搭理他,可说是两边嫌弃。
  还是后来天色逐渐明亮,他身前鹭鸶的图案逐渐分明之后, 主动跟他点头示好的人才多了点。
  而这种情况在众人发现他要去的方向是翰林院后, 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 对他客气了不少。
  之所以他们能如此快的知道谢良臣是去翰林院,还得从六部在皇宫的位置分布说起。
  皇宫的正殿是奉天殿, 常朝和各种大典都是在这里举行,而在奉天殿的南面, 就是六部所在地, 中间隔着条御道且有门楼。
  这六个部门在御道南边一字排开, 从北往南看的话, 依次是礼部、兵部、户部、工部、吏部、刑部。
  其中刑部因为有牢房,所以监狱便设到了更东一点的民巷里,而中、左、右、前、后五军的都督府则在皇城的西面。
  至于五寺,即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则还要更往西,离皇宫也更远,因为这五寺主要就是干些杂事的,而非朝廷政务。
  比如太常寺主要负责祭祀礼仪方面的具体执行工作,光禄寺负责伙食,太仆寺养马、鸿胪寺接待外宾、大理寺审案。
  而翰林院则不同,不仅就在皇城之内,而且离皇帝的寝宫也很近。
  像前世经常听到的“文渊阁”、“文华殿”、“武英殿”等等地方,一般都是皇帝经常出没的殿阁,如“文渊阁”就是皇宫图书馆。
  并且往往这些殿阁后头还有后缀,比如“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等,就是皇帝另外加封出来帮自己处理政务的,算是秘书。
  而翰林院就是皇帝的生活秘书和工作秘书大集合,他们除了帮着皇帝拟各种诏书之外,若是皇帝突然文艺起来,还得随时备着提供文学服务,如书法、绘画、答疑等等。
  久而久之,皇帝遇到政事上面的问题,也会顺便问问翰林学士。
  所以随着全力的不断下放,翰林学士对政事的话语权逐渐增强,而这些“大学士们”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子,那就是“内阁”。
  发展到后来,几乎所有的内阁大臣,人人头上都挂着个大学士的名头,如“华盖殿大学士”、“东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等。
  凡头上冠名某殿“大学士”,一般都可视对方乃天子重臣、宠臣。
  不过这其中还是翰林院大学士的名头最响亮,加上内阁人员后多出自翰林,因此渐渐便有了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凡入阁必翰林。
  这也是翰林院为什么成为朝廷最清贵部门的原因之一,已经为何连短期官职“庶吉士”这种临时工作都被人抢破了头。
  像张、王两派其一的王学士,他其实主要官职并不是翰林院掌院,而只是兼任而已。
  他是正二品的内阁次辅,头上的头衔有: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翰林院大学士,同时还兼任太子少保。
  而另一位张大人,他也是内阁次辅,官职为吏部尚书,同时兼任工部侍郎,是武英殿大学士,融景帝还赐了他太傅的官衔。
  两人如今之所以斗得你死我活,便是为了争首辅之位。
  谢良臣把毛驴交给江着后便徒步进了宫,六部官员各自分开后,与他同一个方向的基本就都是去翰林院了。
  而且路上他还遇到了熟人,即同科的蔡占和、江牧和孟彻。
  蔡占和与江牧因为与他同为一甲,所以都被授了编修的职位,而孟彻则是朝考过了,成了庶吉士,至于原本排名第五的盛定直,据说没有通过朝考,被外放地方任职去了。
  四人都算是新员工,其中江牧和孟彻因为住得近,所以上班也早,一个月前就消了假,而蔡占和家住北方,比谢良臣回来得也更早,上班十多天了,只他一个还是纯新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