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三个仆人心情郁闷,缠绵病榻,他就放下架子,给他们讲故事解闷,逗大家开心。】
  ……
  【儒家讲究“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只要他打通了心灵的关节,就能一通百通,做什么都能做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守仁做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守为自己的草屋取名为“何陋轩”,取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以此表达自己虽身处简陋之地,依然要坚守内心的高尚品德。】
  【他向当地土人学习种植方法,和仆人一起开荒,种了几亩地,实现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
  【王守仁平易近人,主动教导当地土人的孩子读书,当地的土人见他没有那些官员的架子,也帮着王守仁修建房屋。他们搭建起了玩易窝、龙冈书院、宾阳堂、君子亭等建筑,解决了居住的问题。】
  【王守仁还在何陋轩讲学,因着过往到处讲学的名气,吸引了很多学子不远千里来此求学。】
  韩愈觉得,王守仁的生活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子的态度:“出世入世,存乎一心!”
  范仲淹也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随遇而安的心态太难得了。”
  苏轼发出灵魂质问:“我也多次被贬,辗转各地,琼州可比贵州还要遥远偏僻,为何我没有成为圣贤?”
  ……
  【王守仁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洞穴,取名为“阳明小洞天”,他时常在这里静心思考,日夜坐于石棺之中,用这种“入殓”的方式寻找内心的宁静,摆脱生死的困扰,直面生死。】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王阳明开启了他的悟道之旅!】
  【他想着自己不过就是上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奏折,凭什么要把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天理何在啊!】
  【如果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能找到他苦苦寻找二十年的“天理”了!】
  【一时之间想不明白,他又想,如果是圣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守仁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去体验那些古圣先贤的心境。】
  【他接受现实,放弃毫无意义的抱怨、焦虑等负面情绪,用积极、冷静的心态应对面前的一切。】
  【在龙场,王守仁除了生死,没有任何挂累。】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所学的朱子理学,逐渐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意识到仅仅依靠对外在事物的研究和追求,并不能真正找到圣人之道。】
  【在与死亡的对峙中,王守仁逐渐领悟,真正的道并非来自于对外在事物的无尽追寻,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道就是天命,就是天理,就是良知!】
  【道就在眼前,就在万事万物之间,在每个人的心里!】
  【真正的圣人之道并非来自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能够向内探寻,发掘出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能够找到通往圣人境界的道路。】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苦思索,王守仁终于在龙场实现了伟大的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评论区
  “就像是修仙小说中的顿悟一样,一朝开悟,心灵通达!”
  “刘瑾绝对想不到,他的排挤陷害反倒成就了王守仁。”
  朱厚照若有所思:“朕是不是不应该急着召回王先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