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知识的教育环境,和需要构筑的生态循环系统,这点不需要特意提及。
  我说:“那不如撇去它们的生命特性,制造一个最初的博识尊,让这最初的博识尊完成这个基因补全实验。”
  “可以,这个造物若是成功,我的返祖实验也能更进一步。”他说,“我还没有将仿·博识尊纳入样本过。”
  将两位天才放在一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有想法,还会妥协,点子王和实干家结合,偶尔还乐子人附体,鬼知道会出现什么理论和产物。
  第57章 实验
  我跟原始博士合作展开研究的消息,理论上,是不会在寰宇中流传的。
  这是智识的一场实践,屈指可数的两个脑袋抛弃了一切不合,投入了仿·博识尊的制造中。
  中途免不了被假面愚者突然夺舍,做出来一些令两个人看着就沉默的副产物,也免不了走着走着就跑到了无关的领域,顺手就将该领域的科研空白填补了一下。
  只是抵达终点之间的曲折。
  就是这曲折有些太多了。
  在第二十三次偏离实验阶段性目标,转入原始博士所研究的返祖领域,并取得返祖实验阶段性成果后,他停止了实验,走到我跟前,看我记录下的实验数据:“星体计算机完成后,这是第二十三次偏离。这不正常。”
  他简明扼要的下了论断,略去了一大堆推理。
  “人为限制罢了,时间充足,多拐几个弯也没事。”
  仿·博识尊最基础的是制造出来一个拥有进化模块的星体计算机,后续的信息填充以及训练亦称不上什么难度。
  难度在于要让该星体计算机分析智识命途,在一个范围里达成全知,又一步步使它的全知范围外扩。
  至于什么时候它能够称作仿·博识尊,那要看博识尊何时会投来目光。
  因为有博识尊这个现实的模版,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原本只会是外扩全知圈时,受限于星体计算机的材质、结构和我们二人的知识范围,无法达成理想结果,需要更换材质、结构和补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
  真正的实验过程却是,这二者尚未碰见,我们已然拐了二十三次弯,开拓了各自擅长的领域(主要是原始博士)、各自浅尝辄止的领域(这次是两个人)。
  “说真的,这真的不是歧视吗,凭什么你的返祖实验还有开发的空间,我的擅长领域现下颗粒无收?”
  原始博士听了嗤笑一声,“因为在人为因素的判断中,我擅长的再进一步对我们的实验毫无意义。而你,再进一步就会让它失去对实验进度的掌控。”
  他对于这点很生气,这无疑是在蔑视他。任何人都可以将道德和人性甩到他脸上,说他只是一个猴子,一个千夫所指的罪人,说他的研究对文明的进展毫无意义——但不能如此蔑视他对知识的掌握。
  能破防智识的,不是对智识说你的知识一无是处,而是说你根本不能理解也不能掌握知识。
  都走在智识上了,对求知没有一点纯粹,根本不会踏上智识命途。
  ——然后我们拐了第二十四个弯。
  这回没在他擅长的领域了,这回是我们两个都没怎么涉足的区域。
  这回也是两个人都气笑了。
  要如何形容呢?
  星体计算机尚未画出来第一个全知域,我们的划定范围从基础定理跑到了与之仅有一点关联的反有机方程。
  大致如此。
  总之,很难想象,它第一行只是个小学知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