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113节(3 / 4)
范江阔讲完从堂哥那儿听来的话,低下头道:“皇上您也知道,下官是九江府人,淮安府离九江府远得很,对于淮安府的事下官一概不知。”
见皇上没说话,范江阔又道:“说起来,我堂哥收了个弟子姓贺,在京城时一直跟他弟子住一块儿,贺家那小子妻族就是淮安府当地人,从老家人那儿听来一两句闲话也是常事,听错了也是有的。”
皇帝轻哼:“范大人啊,你看朕是那等不讲理的人?”
范江阔赔笑:“自然不是,要不,给臣一百个胆子,臣也不敢到皇上跟前来说不着了调的闲话。”
皇帝知道范江阔胆子小,对他说的这些话也没往心里去,到底,他肯说这些话也是为了朝廷。
皇帝心烦:“别说得那么生疏,什么姓贺那小子,你当朕不知道他叫贺文嘉?”
范江阔不吭声了。
看他这副装傻的模样就心烦,一挥手叫他退下。
“是,臣着就走了,臣祝皇上……”
“闭嘴,走吧!”
范江阔立刻闭嘴,悄悄退出去。
皇帝的好心情没了,心里到底担忧,看向他以前的军师,如今的内阁首辅:“为民,你说,钟应芳写的折子没掺假吧。”
姚炳道:“您在钟大人身边没少放人,这事儿您应该最清楚。”
皇帝陷入沉思,陈家那儿,陈方进不是什么老实人,就算他陈家的土地让出来了,陈方进对朝廷低头,皇帝也不信他。
“为民呀,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次江苏之事太过顺利了?”
前几年因为收山东土地之事差点变成谋反,南方的地方大族比山东的大家族更多,更有钱,也更有势力,按理说,不该进行得如此顺利。
年前收到江苏送来的好消息,皇帝心头自然高兴,以为是当地世家看清查丈量天下田亩之事不可阻挡,所以主动退让了。
如今看来,不尽然。
姚炳道:“皇上,之前您选钟应芳的时候我就说他没背景,只怕弹压不住当地官员士绅。”
是呀,钦差名声好听,到了地方上想叫当地官员士绅配合,并不容易。
但是,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皇帝才把钟应芳推上去。
钟应芳想入阁,需要大功劳,君臣二人算是达成了默契。
为了顺利把江苏之事办妥,皇帝给了钟应芳调兵权,一是为了防止山东谋反之事再发生,二是为了他能使唤得动当地官员。
皇帝脑子里又过了一遍,道:“叫人盯着陈家,再派暗卫去淮安暗察,有不妥立刻八百里加急送信回来。”
姚炳也觉得这般安排比较妥当,没必要因为一个似是而非的消息就改变主意,临时换将是大忌。
“皇上,恩科还开不开?”
“不着急,皇太后五月生日,还有几个月,到时候再提。”
大晋朝才建立的时候,皇帝就担忧朝堂之中无可用之人。那时候就想开恩科取士,培养自己人。
可当时姚炳一力阻拦,因为那时候开恩科考出来的举人进士也是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没必要再折腾一圈。
如今十八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持续推行的利好寒门子弟科考的相关国策,寒门子弟科考的人数渐多,如今开恩科正是时候。 ↑返回顶部↑
见皇上没说话,范江阔又道:“说起来,我堂哥收了个弟子姓贺,在京城时一直跟他弟子住一块儿,贺家那小子妻族就是淮安府当地人,从老家人那儿听来一两句闲话也是常事,听错了也是有的。”
皇帝轻哼:“范大人啊,你看朕是那等不讲理的人?”
范江阔赔笑:“自然不是,要不,给臣一百个胆子,臣也不敢到皇上跟前来说不着了调的闲话。”
皇帝知道范江阔胆子小,对他说的这些话也没往心里去,到底,他肯说这些话也是为了朝廷。
皇帝心烦:“别说得那么生疏,什么姓贺那小子,你当朕不知道他叫贺文嘉?”
范江阔不吭声了。
看他这副装傻的模样就心烦,一挥手叫他退下。
“是,臣着就走了,臣祝皇上……”
“闭嘴,走吧!”
范江阔立刻闭嘴,悄悄退出去。
皇帝的好心情没了,心里到底担忧,看向他以前的军师,如今的内阁首辅:“为民,你说,钟应芳写的折子没掺假吧。”
姚炳道:“您在钟大人身边没少放人,这事儿您应该最清楚。”
皇帝陷入沉思,陈家那儿,陈方进不是什么老实人,就算他陈家的土地让出来了,陈方进对朝廷低头,皇帝也不信他。
“为民呀,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次江苏之事太过顺利了?”
前几年因为收山东土地之事差点变成谋反,南方的地方大族比山东的大家族更多,更有钱,也更有势力,按理说,不该进行得如此顺利。
年前收到江苏送来的好消息,皇帝心头自然高兴,以为是当地世家看清查丈量天下田亩之事不可阻挡,所以主动退让了。
如今看来,不尽然。
姚炳道:“皇上,之前您选钟应芳的时候我就说他没背景,只怕弹压不住当地官员士绅。”
是呀,钦差名声好听,到了地方上想叫当地官员士绅配合,并不容易。
但是,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皇帝才把钟应芳推上去。
钟应芳想入阁,需要大功劳,君臣二人算是达成了默契。
为了顺利把江苏之事办妥,皇帝给了钟应芳调兵权,一是为了防止山东谋反之事再发生,二是为了他能使唤得动当地官员。
皇帝脑子里又过了一遍,道:“叫人盯着陈家,再派暗卫去淮安暗察,有不妥立刻八百里加急送信回来。”
姚炳也觉得这般安排比较妥当,没必要因为一个似是而非的消息就改变主意,临时换将是大忌。
“皇上,恩科还开不开?”
“不着急,皇太后五月生日,还有几个月,到时候再提。”
大晋朝才建立的时候,皇帝就担忧朝堂之中无可用之人。那时候就想开恩科取士,培养自己人。
可当时姚炳一力阻拦,因为那时候开恩科考出来的举人进士也是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没必要再折腾一圈。
如今十八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持续推行的利好寒门子弟科考的相关国策,寒门子弟科考的人数渐多,如今开恩科正是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