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元 第48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什么消息?我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谢国明心中惊疑,脸上却立即显出一副心有戚戚的神情,然后坐在下首。
  身处垓心的贾涉凝视了谢国明两眼,向他点了点头,环顾众人道:“总而言之,北方局势就是这么简单。周国公的武威,天下无人可及,大金的旧疆域,很快就会全数落入周国公的掌握。既然周国公治下的百姓数量倍增,领地倍增,南北两朝的生意往来规模,很快就会比先前倍增甚至更多。我预估的具体数字,方才已经说过了,各位心里记得就行,不要轻易外传,以免引发惊诧。”
  众多商贾都道:“贾老爷放心,这等机密,打死我们也不外传。”
  贾涉背着手,往来踱了两圈,继续道:“海上的贸易,自有上海行出面,那是周国公、史相爷还有南北两边许多要人都参了股本的大商行,过去数月里的收入简直就如金山银海。可咱们的手短,勾搭不着,也没资格去勾搭。”
  见众人的表情悻悻,他呵呵一笑,又道:“但诸位也不必太过遗憾……”
  “贾老爷,怎么讲?有什么说道?”好几人急切发问。
  “海上的贸易,已经做大了。但南北之间的陆上贸易,才刚刚开始。老样子,大宋这边的官府的规矩照旧,咱们底下做生意的规矩另起炉灶。不过,须得遵照周国公的意思,参照海上的规矩,同样设立一个专门的商行,负责兑换金银货币,纳算交引、钞引,进而对整个的贸易加以管理和调度。”
  说到这里,贾涉看看身边的商贾们,压低声音:“这座新的商行,依然会有周国公和史相爷两家参与,不过,为了感谢南北两边的有力人士,也预留了足够的份额出来。”
  商贾们一阵躁动,又恐打断了贾涉说话,强自压住情绪,听贾涉道:
  “关于这座新的商行,就在五天前,师宪……嘿,李云在临安,和史相爷另外谈出了一个决断。诸位都晓得,上海行的本据在大宋的明州庆元府,分行在大金的天津府和大宋的福州。对等起见,这座新商行的本据,则会放在天津府,另外,会在大金的开封府和大宋的扬州两地,开设分行。我今天要问,诸位可有乐意参与新商行的集资,并在扬州分行里,兼任某一职位的么?”
  说到这里,商贾们团团围坐的人群里,忽然咣当乱响。原来是谢国明推开了桌椅,直接跪伏在地:“小人愿意!愿意!小人出四十,五十,不,一百万贯集资!”
  口中这般嚷着,他手脚并用向前,扑住了贾涉的大腿:“小人对周国公一片忠心,天日可鉴!还请贾老爷体谅我这片赤诚,给我一个机会!”
  谁也没想到,最晚到场的谢国明最是积极,而且反应快到了这种地步。当下其余的商贾纷纷大跳,再度涌上前去,围着贾涉没口子开价。
  终究商贾所想,只是赚钱罢了。周国公能够让他们赚钱,而且赚到前所未有的大钱,周国公便是他们致以忠诚的王!
  第八百二十八章 蛀虫(上)
  贾涉面带微笑环顾众人,频频拱手示意感谢,愈发显得气度谦和。
  他的心里,对此局面很是自豪。这扬州城里,只有他才明白,这些商贾挟裹着多么庞大的力量。他又带着一丝愧疚。毕竟他是宋人,至少,在半年前,还是个宋人。与之相对的,任凭眼前这些走私商人的牛皮吹破天际,走私本身,始终是在掘大宋财政的墙角。
  淮南这边的泗州榷场,往年的商税都在四五万贯上下,今年因为南京路厮杀的关系,骤减为一万三千多贯。但实际上,就在泗州东侧的楚州,每年仅仅走私输出的粮食,价值就超过百万贯。不谈粮食出口为朝廷所禁止,只按榷场的平均税收来算,此地逃避的税收足有十万贯。
  贾涉估计,从楚州走私出口的货物,总额较之于海上走私,顶多只有一成。以此推论,海上走私逃避的税收有多少?那是数十万贯,百万贯甚至更大的数字!
  大宋在广州、福州、庆元府三个市舶司每年的收入,多少人视为财源死死地盯着,那总共也不过两百万贯罢了。
  继续推论可知,如今南北双方的贸易额,将近大宋对南海诸国贸易额的一半,这是前所未有的,爆发式的扩张。
  不过,大宋始终是天下最富庶的大国,朝廷自上而下都大手大脚惯了,攀附在大宋朝廷这株乔木的丝萝又太多,分去了无数养分。故而哪怕大宋每年岁入总计不下两千万贯,依然入不敷出。就算没有走私,一切都是明面上的生意,市舶司的收入正常增加百万贯,不过扬汤止沸而已。
  这也就是临安朝廷能够容忍走私的存在,而且诸多官员兴高采烈插手的原因。
  对大宋的官员们来说,这一块落在朝廷手里聊胜于无,落在自家手里,那可是妥妥的几世富贵。如何选择,根本不用犹豫。
  官员们既然普遍都作如此想,期间种种不堪入目的场景,自然也落在史相眼里。
  可史相从没有试图去阻止。
  在上海行组建的过程中,贾涉曾经深入参与,还是许多规章的主要制定者。他在奔忙筹备的同时,也就了解了史相的心意。
  皆因在史相眼里,这一注庞大财源,首先是他用来赏赐分肥,拉拢自家众多党羽的工具。
  近年来史相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广,依附的官员越来越多,要让这群贪婪的狗彘吃饱,史相实在也期盼这财源很久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