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2 / 3)
水岚转过身来,故作神秘道:“小姐一定在想霍公子在干什么。”
徐复祯一愣,她还真没想霍巡呢。
可是看水岚这满面笑意,她忍不住奇道:“我记得你以前不是很喜欢霍公子,怎么我跟他和好了,你好像还挺高兴的样子。”
水岚是陪着她走过那段一蹶不振的日子的。徐复祯以为她跟霍巡和好,水岚应该是反对的。
没想到水岚罕见地红了脸,有些尴尬道:“奴婢以前不喜欢霍公子,是因为他的身份配不上小姐。如今霍公子平了反,又封了官,门第上不至于委屈了小姐。再看小姐如今这么开心,奴婢当然是乐见其成了。”
徐复祯没想到水岚还有这势利的一面,可这势利却是无私的、全为她着想的。她一时有些感动,却不忘提醒水岚:“我跟霍公子的事,不要跟旁人说。”
水岚朝她挤挤眼睛:“奴婢省得的。小姐是偷偷跟霍公子好,跟以前一样。”
什么啊!徐复祯微微一窘,嗔道:“谁跟他好了?只是把误会说开了,可是今后的事,还没个定数呢!所以才叫你不要声张。”
水岚嘻嘻笑:“误会解开了,可不就是好了?”
徐复祯见她没完没了了,趿着鞋子过来佯怒要作势打她。水岚一边笑着躲,一边却又拿话逗她。徐复祯便追着她打,一时间笑语盈盈,倒像回到了从前在晚棠院时无忧无虑的时光。
两人闹了一会,宫人送早膳过来。徐复祯胃口出奇地好,竟连吃了两碗冰糖燕窝粥。
用过早膳,她去带着小皇帝读了一会儿书,坤宁宫那边又送过来一些奏折。
徐复祯只好让小皇帝到一边写字去。看着那小山高的奏折,她只觉得头痛,不消打开便知又是哪派党争倾辄的弹劾。
说起来,这倒是她无意中促成的恶果。
原本她是想借霍侍郎一案的余波,把辛炎案的冤狱都平了。一则是还那些直臣一个身后名,二则是在士族中立起名望,把彭相扶起来。
谁知成王和周家都看到了其中的有利可图,纷纷加入进来,最后演变成对异党的攻讦,前朝的冤狱未平,又造出新朝的冤狱,可惜已不是她能控制的了。
徐复祯只看了几折,又嫌那雨声吵得紧,心绪渐渐引到了前世之事上去。
前世,她也只活到了七月十五呢。
秦萧想她生,王今澜想她死。可生则受辱,死反而是解脱。若是当时秦萧在,王今澜未见得能把她打发到生霉的柴房去住,她也未见得能那么痛快地解脱。
徐复祯依
稀记得,那时秦萧升了工部侍郎,七月初的时候被派出京了。她现在接触了朝政,知道工部这个级别的官员不会轻易派出京,除非是遇到了大事。
究竟是什么大事呢?
徐复祯努力地回忆着:当时秦萧去跟她告别,她巴不得秦萧赶紧消失,心里想要是他被洪水冲走才好。
洪水?电光火石之间,徐复祯一下子想起来了。
当时连日的暴雨造成大名府河堤决口,洪水一夕淹死几万人,受灾数十万民,灌漫百里,震惊朝野。成王立刻派工部领都水监将官前往大名府疏浚赈灾,秦萧就位列其中。
徐复祯懊恼得直捶桌子。她怎么能把这件大事给忘了?
倘若早一个月记起来,也能提前派人去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现在已是六月底,又连日下雨,防患已是不可能,当务之急是把那些会被水淹的百姓撤出来。
她命人取来大名府的舆图,对着那张舆图细细研究了半天。
大名府域内共有四处大堤,沿岸百姓十数万人。徐复祯不知道是哪处河堤决口,更不知是哪天决口。
那几万条性命,却是不得不管的。要想把他们撤走,安置在何处?银粮怎么出?都是大问题。 ↑返回顶部↑
徐复祯一愣,她还真没想霍巡呢。
可是看水岚这满面笑意,她忍不住奇道:“我记得你以前不是很喜欢霍公子,怎么我跟他和好了,你好像还挺高兴的样子。”
水岚是陪着她走过那段一蹶不振的日子的。徐复祯以为她跟霍巡和好,水岚应该是反对的。
没想到水岚罕见地红了脸,有些尴尬道:“奴婢以前不喜欢霍公子,是因为他的身份配不上小姐。如今霍公子平了反,又封了官,门第上不至于委屈了小姐。再看小姐如今这么开心,奴婢当然是乐见其成了。”
徐复祯没想到水岚还有这势利的一面,可这势利却是无私的、全为她着想的。她一时有些感动,却不忘提醒水岚:“我跟霍公子的事,不要跟旁人说。”
水岚朝她挤挤眼睛:“奴婢省得的。小姐是偷偷跟霍公子好,跟以前一样。”
什么啊!徐复祯微微一窘,嗔道:“谁跟他好了?只是把误会说开了,可是今后的事,还没个定数呢!所以才叫你不要声张。”
水岚嘻嘻笑:“误会解开了,可不就是好了?”
徐复祯见她没完没了了,趿着鞋子过来佯怒要作势打她。水岚一边笑着躲,一边却又拿话逗她。徐复祯便追着她打,一时间笑语盈盈,倒像回到了从前在晚棠院时无忧无虑的时光。
两人闹了一会,宫人送早膳过来。徐复祯胃口出奇地好,竟连吃了两碗冰糖燕窝粥。
用过早膳,她去带着小皇帝读了一会儿书,坤宁宫那边又送过来一些奏折。
徐复祯只好让小皇帝到一边写字去。看着那小山高的奏折,她只觉得头痛,不消打开便知又是哪派党争倾辄的弹劾。
说起来,这倒是她无意中促成的恶果。
原本她是想借霍侍郎一案的余波,把辛炎案的冤狱都平了。一则是还那些直臣一个身后名,二则是在士族中立起名望,把彭相扶起来。
谁知成王和周家都看到了其中的有利可图,纷纷加入进来,最后演变成对异党的攻讦,前朝的冤狱未平,又造出新朝的冤狱,可惜已不是她能控制的了。
徐复祯只看了几折,又嫌那雨声吵得紧,心绪渐渐引到了前世之事上去。
前世,她也只活到了七月十五呢。
秦萧想她生,王今澜想她死。可生则受辱,死反而是解脱。若是当时秦萧在,王今澜未见得能把她打发到生霉的柴房去住,她也未见得能那么痛快地解脱。
徐复祯依
稀记得,那时秦萧升了工部侍郎,七月初的时候被派出京了。她现在接触了朝政,知道工部这个级别的官员不会轻易派出京,除非是遇到了大事。
究竟是什么大事呢?
徐复祯努力地回忆着:当时秦萧去跟她告别,她巴不得秦萧赶紧消失,心里想要是他被洪水冲走才好。
洪水?电光火石之间,徐复祯一下子想起来了。
当时连日的暴雨造成大名府河堤决口,洪水一夕淹死几万人,受灾数十万民,灌漫百里,震惊朝野。成王立刻派工部领都水监将官前往大名府疏浚赈灾,秦萧就位列其中。
徐复祯懊恼得直捶桌子。她怎么能把这件大事给忘了?
倘若早一个月记起来,也能提前派人去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现在已是六月底,又连日下雨,防患已是不可能,当务之急是把那些会被水淹的百姓撤出来。
她命人取来大名府的舆图,对着那张舆图细细研究了半天。
大名府域内共有四处大堤,沿岸百姓十数万人。徐复祯不知道是哪处河堤决口,更不知是哪天决口。
那几万条性命,却是不得不管的。要想把他们撤走,安置在何处?银粮怎么出?都是大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