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诸葛亮主动道:“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刘备抗曹是一定的,按照道理来说,江东也是一定要抗曹的,毕竟唇亡齿寒,但谁也说不定江东到底会做出什么决定,诸葛亮决定亲自前往劝说孙策。
  诸葛亮从汉口东行,慢鲁肃一步,去江东见孙策劝说其结盟。
  诸葛亮的担忧并不是多此一举,因为鲁肃将曹操得荆州的消息带回去后,江东内部对于是战是降还真有争论。
  周瑜有事去了鄱阳,这场内部的决定会议他并不在场。
  孙策孙权两兄弟静静地听着众人争论,对于抗曹一事,分歧明明白白地存在。
  有人站出来劝说孙策,“将军,曹操托名汉相,占据着大义,江东迎敌,便是公然反抗朝廷。”
  “其二,曹操之前的部队缺乏水军,可自他得了荆州,水陆并进,军队并不单一,长江之险,已经不能成为我等的倚仗。”
  “其三,双方兵力悬殊,曹操手里本来的军队应当有十多万,再加上荆州的土兵,二十万人马是一定有的,我等若是迎敌,那就要做好以一当十的准备。将军勇猛,可普通土兵并无将军之勇。”
  况且,曹操手底下最不缺的就是武将。
  鲁肃没有开口,孙策也没有开口,任凭剩下的人争论。
  突然孙策说要去更衣便离场,鲁肃也默默地跟了出去,就看到孙策在等他。
  “将军。”
  孙策沉着脸问他,“你是何想法?”
  鲁肃也没有说别的,只是直白地讲述降曹对孙策最大的尴尬和不利之处。
  “将军,刚刚众人之言会误了您的前途。”鲁肃沉声说,“像是我等这样在将军手底下当官的,降不降问题还没那么大。在将军手下是当官,在曹操手下,同样能做个官。”
  “可若是您降了,难道还能像属下这般吗?”
  短短几句话,却是说进孙策的心坎里。
  让他像刘琮那般摇尾乞怜,然后离开江东,后半生还要时时刻刻小心被曹操提防猜忌,那是万万不能的。
  孙策心里已经做出决定,诸葛亮晚来一步但也正好赶上时候,又是一番劝说。
  诸葛亮也给出了几条迎敌的理由。
  “曹操虽说看着占据着十分的优势,可北方并未全然安定,曹操绝不可能持久作战。”
  “北方不善水站,曹操哪怕有短时间的训练,但水上作战,我等一定是占据优势。至于荆州各路兵马,给曹操几个月时间,或许会成为巨大的威胁,可曹操拖不起,荆州人心未服,还有可能成为我等的助力。”
  “其三,再过一段时日便是大寒之日,缺乏马草,天时不庇曹操。”
  降曹派和迎敌派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正好在鄱阳办事的周瑜也赶了回来,他和鲁肃看法相同,孙策最后一丝顾虑也没有了。
  孙刘正式结盟,孙策派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三万兵马和刘备协力抗曹。
  刘备手上还有一万左右的精兵,刘琦手里也约有一万左右的兵马,三方合起来也有五万之众,虽然比起曹操二十多万的兵马还是有些见绌,但起码把压力从以一当十降低至以一当五。
  虽然真正上战场不能这么生硬的按照人数算,但也是一种乐观的自我勉励。
  刘备驻军樊口后便日日留心孙策水军的动向,看到周瑜领军到来后立刻迎接入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