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屋外传来的孩童欢笑声吸引了少女的注意力,她放下书本,探头往窗外望去。
  恰逢元宵佳节,四处张灯结彩,人们沉浸在赏灯的欢乐氛围中。
  少女望见凉亭挂上的红灯笼,大脑灵机一动,有了!
  她回头翻找出实验箱,从中拿出了几样工具,来到凉亭中,在亭子梁上用绳垂系了一盏水晶灯当太阳,在桌旁放置了一面大圆屏镜作月亮,然后不断调整它们位置,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行。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天狗食月!”
  百姓们发出惊呼,有些胆子小的连忙往屋里躲。
  虽然先前从张衡那一期故事里了解到月食的形成是自然现象,但面对这种诡异的天象,人们一时半会儿还是改不了心中害怕。
  能人为创造出月食现象的王贞仪,在他们眼中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与百姓们不同,清朝以前的天文学者们狂记笔记。
  “原来如此!我悟了,我悟了!”
  “新月之时,月在日、地之间,地影蔽月,则生月食,故月食常在望!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处于一条直线或接近一条直线时,地球的影子就会遮挡住月球,发生月食!”
  “哈哈!徒儿,快给为师准备像王姑娘手中的器材,为师也要做实验验证!”
  张衡眼尖地注意到王贞仪阅读的《灵宪》,那是他的著作。
  顿时有种微妙的自豪感,自己的思想在千年之后给了后辈帮助,指引她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青出于蓝胜于蓝。”
  王姑娘能学习他的月食理论,并超越他,真是一件大喜事啊!
  宴明婉道:【王贞仪从发光和反射的关系考察月食的成因,写出了《月食解》,解释了月食并非常见天象的原因,虽然每月都有朔望,但并不是每个月都能看到月食,只有月球在黄道与白道交点
  附近,才会发生蚀象。】
  【此外,清朝以前,天文学家们就注意到了天上的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称它们为太白、岁星、晨星、荧惑和填星,但一直无法推断出行星运行的正确轨迹。
  王贞仪在观察月球的过程中,记录下无数行星的移动轨迹,写下了《经星辩》,正确推导出了日月五星的移动方向。
  王贞仪在这些文章中并非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罗列与陈述,而是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挖掘、论证。例如她接触了西方学者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中对该学说进行了概述,并认为“太阳中旋而地球旋转于外”的这一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
  乾隆时期,官方观测天文和制定历法的指导学说基本上是浑天说和地心说,西方的日心说虽已传入中国,却不占支配地位。
  在民间,居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许多人不理解在圆形的地球上人怎么立足生存,不理解月食何以产生,更不了解地球的大小和日、月、行星的实际运行。
  而王贞仪的著作为人们认识星空提供了一本基础手册,使深奥难懂的神仙学问变得易学易用。】
  天幕外,人们望着壮丽的太阳系行星运动视频,惊讶极了,“除了月亮和太阳外,外面还有这么多星球!”
  天文家们迷茫了,北极星不是宇宙中心吗?
  北极星在古代被认为是帝星,众星拱之。《观象》记载: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
  原来众星真正拱卫的对象是太阳,太阳才是宇宙中心,所有星辰都围绕着它旋转!
  不过又有人疑惑地嘀咕:“月亮呢?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好像没在里面看到月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