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施耐庵带着妻子和弟子在好友顾逖的帮助下,至兴化购房安家,寓居于此地继续著写《江湖侠客传》。
  罗贯中听了,向师父提议将小说改名为《水浒》,两个字表示水边,指故事发生在水泊梁山。
  施耐庵欣然
  应允,他静下心来,在人烟稀少的海滨边写作,将一生的精彩奇遇揉进小说里。】
  【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大雪。】
  第92章 小说与名著篇3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
  雪花纷纷,飘落至苍茫大地。
  施耐庵的故旧顾逖轻笑着,看着天幕想起了好友曾经给他寄来的信件。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连求助都那么委婉,非要附一首诗。”顾逖摇了摇头:“果然是子安,抹不开面子。”
  他庆幸自己当时收到了信件后第一时间回信给老友,邀请他渡江北上,一时的善意之举让他得以名留青史,有了和汪伦同等的待遇。
  “应该留子安在他家里住久一点的,回头去问问他新房里有没有缺的东西,唔....如果能在水浒里给我安排一个同名的重要角色就好了。”
  顾逖露出了异想天开的微笑。
  洪武八年。
  刘伯温病恹恹地躺在榻上,手脚无法活动。
  他在正月下旬感染了风寒,受胡惟庸暗害排挤,朱元璋又不管,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刘伯温心灰意冷,本想就这么去了,却在这一日听到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受宠若惊,诸葛武侯是谁?千古完人!他何德何能可与武侯相比!
  手脚忽然间就有了一股力气,刘伯温从半死不活的姿态挣扎着坐了起来。
  “父亲。”
  侍奉在旁的长子刘琏连忙放下药碗,过来扶他:“您注意身体,大夫说您不能激烈运动。”
  刘伯温面色通红,好似回光返照。
  观他一生,至应天任谋臣,助朱元璋开创明朝,新朝建立后制定大明律,上奏军卫法,再到后来与胡惟庸交恶,刘伯温自知时日无多,能在临死前听到这句对他的评语,真算不枉此生!
  刘伯温突然想起一事,子安的水浒传这时候似乎还没出版。
  “孟藻,去,替为父写一封信给贯中,问问他师父的书出版需不需要帮忙。”
  “呃,”刘琏说:“父亲您问晚了,罗大家的书早就拓印了,大受欢迎,据说还引发了席卷江南的狂潮呢。”
  刘伯温:“?”
  刘琏从房外取来两本精装图书,一本写着水浒,一本写着三国演义,书封上两行广告词:
  #惊爆!神仙看了都说好,后人看了都推崇,水泊梁山,好汉集结地!是好汉你就来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