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女淼淼 第24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长安武堂离灞河二里路,地势较高,当地的志书上没有记载发生过洪灾。
  整个长安武堂的面积多达一千三百亩,现在已经建成书堂、练武场、跑武场、射箭场、校舍等地只占了四百亩。
  长安武堂堂主云义黎,副堂主李南,还有几位专门处理后勤等事务的管事。
  固定的文先生共有七人,其中女的先生四人,男博士三人。
  固定的武先生共有十人,均是男子。海青滇五位伯爷如约到任。
  第一届长安武堂招学生一百五十名,其中小、中、高班学生各五十名。
  学生除去在年龄、身体上有要求之外,还要求家长与武堂签定一份免责书。
  如果学生在武堂里面因为不可抗力出现意外伤亡,家长不得追究武堂的责任,不能要求武堂巨额赔偿。
  学堂的伙食标准很高,且只是象征性的收极少的学费及住宿费,但是免责书这一条就让许多达官贵人打消了把子孙送到武堂的念头。
  招生的榜单张贴出去没两天,就报名满了。
  三大国公府只有庶系的几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子弟报名了。
  报名的学生九成九是军队军士的子孙及附近百姓的子孙。他们是冲着李南及云义黎,还有极少的学费、住宿费的。
  报了名的学生不代表成为正式的武堂学生,经过检查身体及考试之后,刷了一多半的人,最后符合标准的只有一百二十三名。
  负责招生的海青滇拿着名册跟云义黎道:“我们第一届要招一百五十名,现在还差二十七名。是否张榜继续招生?”
  “不用张榜。我看看名册。”云义黎打开名册,见小班的学生有五十人,这就够了,“宁缺勿滥。”
  次日,第一届武堂学生就入学开课了。
  长安武堂不但传授武功、兵法、骑马、射箭,还教别的学堂学生要学的文化课。
  俗话说穷文富武。学武比学文要费银钱的多。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武的人每天练功,消耗体力比学文的大的多,吃的饭菜量要足油水要重,不然时间久了,身体受不了,就伤了根本。
  学堂里的饭菜都是很简单油水也少,哪怕是培养秀才、举人、进士的长安书院的也就那样。
  长安武堂是一日四餐,多了一个下午加餐,且每餐都很好。菜谱是徐淼淼亲自定的。
  早饭的稀食是豆浆、羊奶、肉汤,主食是肉笼、肉包子、油饼、鸡蛋饼。
  中饭的菜是一荤两素。主食是白面馒头、大米饭。
  这个荤菜可不是那种一斤土豆只放几片薄如纸的肉片,而是炖肉、烧排骨、蒸鱼、红焖羊肉、炒鸡块。
  两素当中固定的一道菜炒鸡蛋,另一道菜是炒时令的蔬菜。
  下午加餐的这顿是面食糕点,枣糕、蜂蜜糕、绿豆糕、发糕之类的。
  晚饭的菜是一荤一素。
  晚上不易吃大荤。荤菜一般是时令蔬菜炒肉片,蔬菜与肉片的比例是二比一,肉片比酒楼的肉菜都多。
  素菜多是土豆丝、炖南瓜之类的。
  主食花样较多,稀饭配煎饼、豆粥配馒头、蛋花汤配米饭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