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93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组员也加入了他的方案设计里,无论是他还是谢雁,都在为最后的方案做着努力。
  他们需要做大量的计算,调查和现场测量,才能拿出一份值得推敲,可行的过江方案,而不是一套学生的幻想设计。
  时间,眨眼间就来到了设计大赛的决赛,专家评审会。
  在同舟大学最大的新型教室里,将会决定出最终前三的学生作品,并报有关部门推送审核。
  参加比赛的方案一共有一百一十二份,最终,二十份作品经过了初选,进入最后的评审会。
  果然,前面十份都是桥梁方案,因为最新建成的跨江大桥,让沪城修桥的热情,从有关部门到学校,全都十分高涨。
  能进入决赛的方案都没有大的问题,但多数都是复合型斜拉桥,和第一座大桥没有太大的区别,缺乏变化和新意。
  更重要的一点,首座大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选择了最窄的一处江面,江面仅有三百多米,因此,最终的大桥主孔跨径为四百多米。
  但这样的修桥地点只有一处,而且,如果离首座大桥太近,也没有区别,很多方案并没有考虑到选址问题,只是注重在桥型和桥梁技术上。
  有的加了一些新的改变,比如桥塔的形状,引桥的构造等等,都不算大的突破。
  直到宋修竹组的方案出来,现场的专家们议论声才大了起来。
  主讲人是宋修竹。
  这个只有十六岁的天才少年,站在众多专家面前,阐述自己的观念。
  “跨江只有一种方法吗?我认为不是,”
  他拿出自己的方案,“除了跨江大桥,过江还有另一个便捷安全的方法——越江隧道。”
  谢雁点头,不愧是宋修竹,想法果然和大部分人不一样。
  “比起跨江大桥,过江隧道出现的更早。”
  他先介绍了背景。
  “二十年前,第一条过江隧道建成通车,它是华国第一条越江隧道,打破了过江只能依靠轮渡的僵局,开车从隧洞过江,最快只需要六分钟。”
  “这之后,两年前,第二条过江隧道也建成通车,由南北两条隧道组成,一共四条行车道,全长两千多米。”
  过江隧道的发展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遇到了停滞,这种局面,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不是踩踏事件,第二条过江隧道也不会那么快提上日程。
  在沪城借钱修桥的时候,过江隧道也重新走上了舞台。
  宋修竹的想法,就是在以往的过江隧道建设经验上,设计一条更多车道的过江隧洞,过江隧道沪城已经有过修建经验,工程技术也比较成熟。
  “真不愧是少年班出来的。”
  苏擎靠近谢雁旁边,微微斜着身子,悄悄道,“你有想到,他会提出这个方案吗?”
  谢雁老实回答,“没有。”
  他问,“原因?”
  她回答道:“第二条过江隧道,从八年前就开始修建,用了六年时间,如果不是踩踏事件成了沪城过江基建的催化剂,可能还没有这么快通车。”
  “过江隧洞的确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造价不比修桥便宜,而且时间更长。”
  他一笑,“原来你早就知道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