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马岩的声音传来,阴柔轻缓:
  “是,陛下本是要批红的,却不知为何又留了下来,似是要拿到朝会上与大人们商议。”
  李正清沉思片刻,缓缓扬起嘴角。
  在大梁各地设立义学,这是祝澜当初一手推进的政策。
  如今义学出了问题,陛下将请求调拨经费的折子留中不发,定然是有些想法。
  只不过当今陛下年幼,力量尚不足以与太后和祝澜的势力抗衡。
  那这个时候,自然是要顺水推舟,助陛下一臂之力了。
  “你做得很好。”李正清抛出一锭金子,转身向外走去,声音飘来。
  “既然如今你连内阁票拟都能看到,那朝中众人的动向,也要时时留意着。”
  身后的阴影中传来马岩细声细气的嗓音:
  “奴才心中有数,李大人放心便是。”
  ……
  几日后的朝会上,礼部再次提出调整义学资金分配的问题。
  燕宁让朝臣们讨论。
  肖婉站出来,表示根据户部目前的情况,最多可以将每年用于建设维持义学的资金从八万两上调到十万两。
  礼部侍郎李正清却表示十万两远远不够。
  “陛下,如今我大梁在祝中丞的推动下,已经建立了两千余所义学,其中还有专门的女子义学四百所。
  然而义学建设虽多,却并无足够的教书先生来支持义学的开展。
  那些读书人读书多是为了考取功名,并非人人都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教学生。所以现在看来,必须要提高报酬,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义学建设。”
  “李侍郎以为需要多少银子?”肖婉问。
  李正清道:“起码需要十五万两。”
  肖婉直接摇头,表示户部不可能拨出这么多银子。
  祝澜对李正清道:“李大人,你方才所说关于义学的问题,我也有所耳闻,但是每年耗费从八万两直接提到十五万两,是不是太多了些?”
  李正清面色坦然,说这是礼部推测出来的结果。
  不待祝澜开口,李正清便对燕宁道:
  “陛下,建设义学的方案当年是祝中丞提出来的,我们礼部不过是按照先帝旨意执行办理。
  如今遇到了困难,主要是下面的情况过于复杂,既然大家也说不清究竟增拨多少银子合适,倒不如由祝中丞出面,亲自走访一遍民间的义学,看看实际情况。”
  此言一出,肖婉与祝澜同时皱眉。
  幕后的秦雨薇面色同样一沉。
  肖婉率先道:“实际走访固然重要,但此事应该由礼部负责,怎么会需要御史中丞亲自出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