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成化十七年,王守仁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成为翰林院编修。】
  【明朝自天顺之后,便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因此,翰林学士地位尊崇清贵,是内阁辅臣的备用人选。】
  【王华一时间成为北京城中的风云人物,王守仁也跟着祖父来到了京城。】
  【十二岁那年,王守仁正式拜师读书,他年纪虽小,却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他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
  【老师说是读书做官,但王守仁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从此,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
  【他曾写过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不凡的气魄。】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天幕下传来了一阵嘘声,“大话谁不会说啊!”
  “不过是童言无忌罢了,谁年轻时,还没说过几句大话。”
  “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想了。”
  也有人反驳他们的观点。
  “难道读书的目的就是货与帝王家?难道你们就没有成为圣贤的野望?”
  ……
  这样的问题,自诩高贵的读书人是不会回答的。
  他们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汲汲营营的普通人,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只能自欺欺人,通过打击别人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
  【十三岁那年,王守仁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认为,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也不过是个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也不过是个诗人,都不是第一等的德业!】
  王华终于确定了天幕说的就是他家那个混小子,他浑身的冷汗都快出来了,这死孩子,怎么什么都敢说!
  【王守仁觉得,这么多年他熟读四书五经却找不到成为圣贤之路,或许是他的方向搞错了。】
  【于是,他开始练习骑射,学习兵法,不肯专心读书。父亲王华已经将成功之路铺到了儿子的脚下,他却不肯踏上去,王华问他学这些做什么?王守仁却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王华这个读书读成状元的老爹气的够呛!】
  朱佑樘突然对王先生有了些同病相怜之感,他们都有一个“不安分”的儿子啊。
  第556章 阳明心学
  【为了学以致用,十五岁那年,王守仁首次离京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的王守仁已经有了经略四方之志!】
  【当时京城附近经常有强盗出没,关中也有“乱民”作乱,他便多次试图上书皇帝,献计献策平定战乱,却被父亲王华视为狂妄。】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王守仁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拜谒了汉光武年间的伏波将军马援,醒来后他写下了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王阳明的志向从成为圣贤,延伸到为国为民,安邦定国。】
  【十六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准备科举考试。明朝的科举有严格的规范,只能用朱熹批注的《四书》作答,他熟读朱熹的著作,想要在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途径。】
  朱熹:“老夫也想知道怎么成为圣贤!”
  【他看到朱熹说“格物致知”,便想要效仿先人通过格物,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怎么做圣贤?】
  【王家后院种了许多竹子,王守仁便将格物的目标放在竹子上,程朱理学有言:“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必有豁然贯通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