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守仁严格按照“先贤”的教诲,端坐在竹子面前,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
  天幕下,以两宋和明清的读书人最为激动,便是了解阳明心学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王守仁是怎么成为圣贤的。
  于是,这样的对话在各个时空响起——
  “这样有用吗?”
  “朱子都说了,自然是有用的。”
  “我怎么就看不出来?”
  “那是你坚持的时间不够。”
  “你没有成为圣贤的慧根!”
  “慧根是佛家的词吧,与圣贤有何关系?”
  “儒释道三家有何区别?”
  “兄台高见!”
  ……
  阅尽世事的人却对此嗤笑不已,看着好友谢迁戏谑的目光,王华觉得他的脸都要被儿子丢尽了!
  【可惜,王守仁的眼前出现了幻觉,坚持不住病倒了,依旧没有找到成为圣贤之路,自此,他开始怀疑朱熹的学说!】
  【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华急的面红耳赤:“小儿大胆!”
  谢迁劝慰道:“贤侄的看法与后人很接近呢。”
  李东阳:“敢于怀疑一切,或许这就是贤侄能够成为圣贤的关键!”
  【在程朱理学中没有找到答案,王守仁开始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佛道。】
  【弘治元年,王守仁十七岁,他前往南昌与诸养和的女儿诸氏成婚,可是就在成婚这一天,新郎却不见了。】
  【原来,这一日,他在外闲逛的时候,遇到一个道士,他和道士相谈甚欢,早已忘记了成亲的事。】
  【第二天,他的岳父才将他找了回去。想来,若不是他父亲官居高位,名声显赫,这么不靠谱的女婿,诸养和都不想要了。】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考试,便是入朝为官也要低人一等,无法顺利晋升,王华自然不能让儿子落到那样的境地。】
  【但科举考试考的就是朱熹的思想,王守仁带着怀疑的态度看朱熹,自然对他的观点无法全然苟同,这给他的科举之路平添了许多波折。】
  【而且,科举考试对他来说只是满足老父亲的期望,是他参与朝政的途径,并不是他的目的。】
  【因此,尽管他十分聪慧,在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却在会试上两次折腰,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这一年是弘治十二年!】
  【王守仁得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代表朝廷处理威宁伯王越的葬礼。】
  【王越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将领,是明朝以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中的一人,是明朝首任三边总制,世称“王威宁”!】
  【王越在成化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
  【他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在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他一生身经十余战,出奇致胜,动有成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